-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5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25课《现代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4.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二、【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4.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 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2.创作背景
诗人1940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延河》上。
3.诗歌分为几个部分?侧重点各是什么?
诗歌分为五个部分,各而侧重。
1.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2.回忆十年前延安的革命生活。
3.写和延安人民欢聚的热烈场面。
4.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5.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二合作探究
1. 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2.“手把手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的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枝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人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现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1)环境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民的热情、好客;
(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
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4.“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1)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的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用典型的
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5.结尾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8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4 整式的加减 3.4.1 同类项导入素材 (新版)华东师大版.ppt
- 2018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4 整式的加减 3.4.3 去括号与添括号练习素材 (新版)华东师大版.ppt
- 2018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4 整式的加减 3.4.4.1 整式加减跟踪训练(含解析)(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2018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4 整式的加减 3.4.4.2 化简求值跟踪训练(含解析)(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2018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4 图形的初步认识章末测试(二)(含解析)(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2018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4.1.1 认识立体图形跟踪训练(含解析)(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2018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4 整式的加减 3.4.4 整式的加减拓展素材 (新版)华东师大版.ppt
- 2018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4.2 立体图形的视图 4.2.1 由立体图形到试图跟踪训练(含解析)(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2018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4.2 立体图形的视图 4.2.2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跟踪训练(含解析)(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2018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4.1.2 跟踪训练(含解析)(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6课《歌词三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doc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30《狼》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练习 新人教版.doc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练习 新人教版.doc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邓稼先》教案 新人教版.doc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8课《回 忆鲁迅先生》教案 北师大版.doc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