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0-1.寻根文学2011-12
寻根文学 一:寻根文学的兴起与讨论 一般把1985年韩少功发表的《文学的“根”》(《作家》,1985,4期),作为寻根文学发端的标志。 1984年年初,李陀在写给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创作通信》: “渴望有一天能够用我已经忘掉了许多的达斡尔语,结结巴巴地和乡亲们谈天,去体验达斡尔文化给我的激动”。 寻根的溯源 在理论提倡方面,按照季红真的说法, 1982年2月号的《新疆文学》,汪曾祺的《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 在诗歌界,陈思和把最早体现寻根意识的作品追溯到朦胧诗人杨炼的诗歌,在1982年前后写成的《半坡》、《诺日朗》、《西藏》、《敦煌》,以及稍后的大型组诗《自在者说》等 在小说方面,寻根意识则起于王蒙1982—1983年间发表的一组题为《在伊犁》的系列小说,其中对新疆各族民风以及历史所持的宽容态度,为以后的寻根文学开了先河。 在1983年到1984年间,以“知青作家”为主的一些中、青年作家,如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郑万隆、李庆西等,围绕文学“寻根”问题,交换过意见,召开过座谈会 (注:参见李庆西《寻根:回到事物本身》,《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 季红真:《忧郁的灵魂》(1992) “人们突然惊讶地发现,中国的人文地理版图,几乎被作家们以各自的风格瓜分了。贾平凹以他的《商州初录》占据了秦汉文化发祥地的陕西;郑义则以晋地为营盘;乌热尔图固守着东北密林中鄂温克人的帐篷篝火;张承志激荡在中亚地区冰峰草原之间;李杭育疏导着属于吴越文化的葛川江;张炜、矫健在儒教发祥地的山东半岛上开掘;阿城在云南的山林中逡巡盘桓…………” 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作家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正如陈思和所言:“马尔克斯的获奖,无法讳言是对雄心勃勃的中国年轻作家的一种强刺激。…………马尔克斯的获奖,至少表明了一种古老民族文化被现代世界的承认,表明了世界多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平等互渗的可能性。” 二:有关寻根的理论 1、寻根文学思潮的内涵: 寻根文学,立意就在文学寻根,是指一批作家们从历史反思向文化反思进发,从而创作出的一批寻找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根和病态之根,以播扬传统文化、消除民族劣根性对社会进步的影响,重铸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的作品。 2、理论建设 1985年,在全国几家文艺刊物上先后发表了几位年轻作家的文章,它们是: 韩少功的《文学的“根”》 郑万隆的《我的根》 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 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 第一:文学有根。 韩少功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叶则难茂”。因而文学应该有一个寻“根”的问题;而且阐述了“根”的具体含义,认为根是指“民族的某些本能和才具”,如“某些哲学与社会倾向,某些对道德的看法,对自然的了解,表达思想的某种方式”等等,这是一个民族“虽经剧烈的摩擦与破坏还是屹然不动”的东西,文学应该去揭示这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阿城直接将根命名为:“文化”,并指出“文化是一个绝大的命题,文学不认真对待这个高于自己的命题,不会有出息”,“不能想象一个对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认识肤浅的忍能获得多大自由。” 第二:根有区别 李杭育认为,传统文化有正统规范与非正统规范之分,寻根文学不能对其一概认同,而应选择正统规范之外的文化。并且希望复苏具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同时借鉴西方文化,从而能创作出能赶上世界水平的作品来。因此,寻根文学作家更倾向于选择带有极强地域性色彩的题材,表现出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极大的兴趣。 李杭育: “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富于浪漫的想像,从经济形态到风俗、心理、整个文化的背景跟大自然高度和谐,那么纯净而又斑斓,直接地、浑然地反映出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信仰,是一种真实的文化,质朴的文化,生气勃勃的文化。比起我们远离生存与信仰、肉体和灵魂的汉民族文化,那一味奢侈、矫饰、处处长起肿瘤、赘疣,动辄僵化、衰落的过分的文化,真不知美丽多少”,因此,“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更多地保留在中原规范之外。规范的、传统的‘根’大都枯死了。五四以来我们不断地在清除着这些枯根,决不让它复活。规范之外的,才是我们需要的根,因为它们分布在广阔的大地,深植于民间的沃土。” 文化选择的角度 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视角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是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如儒释道)吸取灵感的作家,例如汪曾祺,阿城,何立伟等,但尤以阿城为代表,比如他的《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一部分是地域文化视角 地域文化视角,是寻根小说的主流,主要从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吸取不同的精神资源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为代表的楚文化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为代表的秦汉文化 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为代表的吴越文化 郑万隆(《老棒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小学数学新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课件(2025秋新版).pptx VIP
- 中医药技能大赛考试复习题及含答案.doc VIP
- 精益安全生产管理PPT.ppt VIP
- 3.5 曹冲称象的故事(课件)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ptx VIP
- 金风1.5MW风机机舱柜识别图.pdf VIP
- SN/T 1299-2003_入出境航空器器械除鼠操作规程.pdf VIP
- 《中考英语备考讲座》课件.ppt VIP
- Q NE-DA01.1-2020 《陆上风电、光伏建设项目质量验收范围划分》.xlsx VIP
-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市场机制研究.pptx
-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