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伦与道德
关于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古老的宗教文献《梨俱吠陀》在记录种姓制度最初的形式时,用了“瓦尔纳”、“达萨”等词汇。瓦尔纳有肤色之意,达萨是奴隶的意思。最初的种姓制度只有雅利阿和达萨两个。(可以认为这与战争、征服有关,可比较各民族早期的“奴隶社会”) 后来再分化为四个,再后来不断分化,据称有三千个左右的亚种姓。 1947年印度独立,1950年颁布宪法,明确废除种姓制度,主张人人平等。但在社会层面,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影响难消。 思考与讨论 中大“限外令”:“为什么我们要跟一群考不上大学的人共享大学校园?” “985、211学校的学生可以进入中大校园” “阶级斗争”与新阶级? 舆论、文艺作品中,“霸道总裁”、“豪门”、“土豪”、“高富帅”、“白富美”意识? 一种境界 1919年、1922年,林语堂(携妻子)先后留学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两次因经济拮据向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求借各1000美元。胡适如期如数给林语堂汇了款,并称这钱是北京大学给林语堂的工资“预支款”,要林语堂学成后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 林语堂回国到北京大学任职后,找胡适想当面致谢。不巧,胡适当时不在北京。林语堂只得向北大校长蒋梦麟致谢。蒋梦麟诧异地说:“什么两千大洋?是胡适自掏腰包。” 这样的事胡适一生做了不少。他曾在一封信里说:“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第六讲 人伦与道德 课堂作业 做自己的简易家谱 伦理的根源与要素 社会公共生活与人际关系(伦) 公共规范(理、道、法、规章) 个人德性(德、品、行、操守) 人伦的各种情形及规范(1) 1、个人与集体(个体与整体)。往往强调集体主义,整体利益高于个别利益。(群己关系) 分析与思考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具有强烈的道德正当性,大概基于某种生存经验:生存依赖于血缘宗族、族群国家;在竞争、战争中,团结的、高度组织化的集体更强大。 ——对抗性、竞争性的氛围,更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反之,集权者需要渲染那种氛围。 当政权、朝廷是由某集团通过暴力而建立或维系,普通人爱国家还是爱朝廷? 人伦的各种情形及规范(2) 2、“爱有差等”的亲缘-陌生关系。(亲疏关系) 思考: 亲亲相隐? 大义灭亲? 人伦的各种情形及规范(3) 3、在等级制、特权制社会,个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处理人我关系的规则是与身份等级相联系的名分、纲常。(尊卑关系) 三纲:君臣、父子、夫妇。 “我爸是李刚”? 一些称谓:臣、妾、仆、奴、婢、小人、大人、老爷、长官、客官… 例:印度种姓制度 BC1500年前后,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的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原住民,带来了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婆罗门阶层,充当祭司,掌管宗教事务。 刹帝利阶层,军事、政治事务。 吠舍阶层,经济生活主体,农、工、商。 首陀罗阶层,充当劳役、为其他人提供服务。 种姓之外:贱民,不可接触者,自称“达利特”。 人伦的各种情形及规范(4) 4、在政治、法律地位平等的个人之间,逻辑上唯一可行的规范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称之为“忠恕之道”。(人我关系) 忠恕之道 1、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犹太教,希勒尔拉比(BC60—AD10):你不要别人对你做的事,就不要对别人做。 3、基督教《圣经》: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4、伊斯兰教《纳瓦维四十圣训》:你们当中,谁若不想要兄弟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谁就不是信徒。 (续) 5、耆那教《克里檀戛经》:对待此世的一切生灵,应该象自己想要得到的对待那样。 6、佛教《相应部》:在我为不喜不悦者,在人亦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悦加诸他人? 7、印度教《摩诃婆罗多》:人不应该以己所不悦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乃是道德的核心。 8、德国哲学家康德:按照你希望它成为普遍准则的准则去行事。 (续) 9、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使自己为人并尊重他人为人。 10、德国诗人席勒:表现自己的自由并保障他人的自由。 11、达尔文: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是道德的奠基石。 (这些观点表述自不同地区、民族和时期,但却极为相似,说明了什么?) 从尊卑与平等 古代:上下、尊卑(例:奴隶制;种姓制度;三纲)。 近现代: (公域)平等,(私域)自由。 英国法律史家梅因(1822~1888):“迄今为止社会的进步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人伦的各种情形及规范(5) 5、在实际的人际关系情景中,即使双方地位、人格平等,也存在处境、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