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空城计中的博弈论思想.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空城计中的博弈论思想

* * 浅谈空城计中的博弈论思想 汇报人:樊志领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与现代博弈论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版的“孙子兵法”。许多经典的军事战略思想,都可以在《三国演义》中找到实例。不过,在我看来,《三国演义》中不仅有军事斗争,更是充满了政治博弈。可以说,《三国演义》算得上是一部古典小说版的博弈论著作。 什么是博弈论? 有三个枪手A、B、C,A的枪法最好,B次之,C最差,如果三人决斗,因为A的枪法最好,所以B和C就会联合起来先对付他 ,所以最先死的往往是A 。 如果我们用博弈论的眼光看《三国演义》, 就会发现三国演义完全是一部记载着许多博弈案例的著作,就会发现原来在战争背后,还有更多的奥秘。 当然,罗贯中不可能用“博弈”一词。如果我们用一词来概括《三国演义》,这个词就是“计”。 《三国演义》与现代博弈论 空城计 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当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军士,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士在城中。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孔明传令众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军各收城铺。打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自飞马上远远望之,见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司马懿顿然怀疑其中有诈,立即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速退去。 空城计 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我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空城计 易中天先生对空城计下过这样的评论:“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可不可以?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以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空城计中的逻辑问题 对于诸葛亮而言,显然局面是比较被动的,当时有三个选择:逃跑、坚守与虚张声势。当时司马的大军已经很近,诸葛亮兵力远远小于司马,而且诸葛不能骑马,只能坐车推着走,速度慢,逃跑与坚守的结果被擒的概率很高,九死一生,然而虚张声势的策略不管是否能成功,司马是否上当,所导致的最差结果——被擒的结果并不比逃跑与坚守失败的结果更差,然而,虚张声势如果成功,则可能令司马退兵,而且成功的概率比逃跑或坚守成功的概率相对更高,八死二生。显然,虚张声势是诸葛亮的上策(占优均衡)。 诸葛亮无奈中的占优均衡 诸葛亮——司马懿博弈 (逃脱,不胜不败) (被擒,大胜) 弃城 ( 逃脱,不胜不败) (被擒,大胜) 守城 后退 进攻 孔明\司马懿 诸葛亮六出祁山皆未获全胜 借吴刀杀关羽 马谡失街亭 神速擒孟达 百日平辽东 韬晦诛曹爽 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 火烧博望坡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三期周公瑾 七擒孟获 诸葛亮VS司马懿 在孔明-司马懿的博弈中,孔明了解双方的局势,制造空城假象的目的就是让司马懿感到进攻有较大的失败的可能。如果我们用概率论的术语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 诸葛亮——司马懿博弈 此时,在司马懿看来,进攻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于进攻的期望效用。即:司马懿认为进攻的期望效用低于退兵的效用。诸葛亮惟有通过这个办法,才能让司马懿退兵。 司马懿想,诸葛亮一生谨慎,不做险事,只有设定埋伏才可能如此镇定自若,焚香操琴。此时,司马懿觉得“退”比“进攻”更合理,或者说期望效用更大。于是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后退而去。结果是诸葛亮得以逃脱。 诸葛亮——司马懿博弈 司马懿的问题在于: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为地猜测对手的情况。其实当诸葛亮城门大开的时候,司马昭就曾经质疑是否为空城(虚张声势),然而司马懿依据“诸葛亮一生一向谨慎,从不弄险”回绝了,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遗憾。 司马懿的遗憾 1941年12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