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代中国学术变迁大势略论
近代中国学术变迁大势略论
《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序
刘 巍
? 2013-06-03 14:59:00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期
内容提要:“中国”从来主要不是地理的区划,而是以追求“王道”为内涵的政治、文化存在。面对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压力,中国学术在近代历经裂变。首先,经学、史学之更替。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在学界的沉浮,康有为、章太炎之间的今古文之争及其在后世的演化,钱穆“就于史学立场”结束经学争议的努力,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经学的分解衰败及其主导地位被史学所取代、“经学史学化”的趋势。其次,子学之凌驾经学。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严重效应是,子书不但成为“哲学史”、“思想史”的优先素材,还产生了顾颉刚所谓“经竟变成了子的附庸”的趋势。再次,“汉宋之争”之折变。以关于戴震研究的公案为例,在梁启超、胡适那里,“汉学”主要是“科学”的类比物,或者是“学术独立”的精神渊源,钱穆则将“宋学”拓展为一种涵盖了经、史、文学在内的包罗万象的学术类型。最后,“国史”创制之新局。钱穆的《国史大纲》代表了着眼于国史长程,反对“文化自谴”,弘扬民族精神的坚贞努力。中国文化时值转运之机,复兴之前途是可以期望的。
关 键 词:中国近代学术 经降史升 经今古文之争 经子易位 汉宋之争 国史创制
作者简介:刘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
何谓“中国”?中国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终还会死于斯的所在。“中国”是一个历久不废的现实存在,也是一个意味丰富深长、类如滚雪球般愈演愈阔大而底色未始或变的历史概念。其政治、文化的内涵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于地理、种族意义之上,这种特色,在该概念初现时就奠定了。该词“见在”较早于西周铜器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民”一句话中就已有之了。其实际地域指涉或与“维[周成]王初迁宅”之“成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出自“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的“武王”之口,其“宅兹中国”之“中国”实为一中“理想型”的政治设计与文化理念,乃是对高高在上的“天”的保证与允诺,表达的是与“天下”之“中”——“土中”①意识密切相关的理想政治文化诉求;周公秉承武王之遗志“作新大邑”,②也正是对此等理想追求的发扬光大:“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周室不延,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以为天下之大凑。”③至于从地理学上来说,洛邑是否真为“天下或世界的中心”,则是另一回事了。④
此种意义,在孟子述圣舜之事中,表达得更为明确:“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孙奭疏》:“所谓中国,刘熙云:‘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是也。”⑤舜之所都之“中国”,是否真为“天下或世界的中心”,至少从孟子议论中也是看不出来的,或曰本非其措意之所在。这里所谓“中”,显然是指“天下诸侯朝觐者”人心所向之“中”,则是无疑的。⑥
春秋战国以降,“中国”更多与“四夷”、“蛮夷”、“夷狄”、“戎”等对举,而颇指涉齐、鲁、晋、宋等诸国,不繁屡举。仅以《春秋》之《传》为例,或如《左氏·昭公十二年经孔疏》所说“《左氏》无贬中国从夷狄之法”。而于《公羊》、《穀梁传》中不数数见之的“夷狄之”或“狄之”之判例所指向的,则颇不乏向来自命为“中国”之诸侯国。《春秋》家立论之家“法”容有不同,而裁判的标准均之为“尊尊”、“亲亲”等政治、伦理原则,而非仅处“中心”或“边缘”的地域之界划则可知也。凡此等文献中实际指涉为一个一个的“中国”一一相加综计之则可谓复数之“中国”,而该概念所涵盖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亦可知也。
正如《舜典》“蛮夷猾夏”孔颖达疏所总结的:“‘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定公十年《左传》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是中国为华夏也。”《左氏·闵公元年传》“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杜预注:“诸夏,中国也。昵,近也。”);《孔疏》也说:“此言诸夏,襄四年传:‘魏绛云诸华必叛。’华、夏,皆谓中国也。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昵,近’,《释诂》文。舍人曰:‘昵,戚之近也。’言中国诸侯情亲而路近。”管仲视“戎狄”为“豺狼”,这一极端的例子说明,在不断扩大的“中国”共同体的演成中,与不断丰富的“中国”意识的建构过程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族类”观念之积淀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但大体而言,通过“中国”与“华夏”彼此界定,不断超越族类与地域的“文明”之诉求(以“文章”与“礼义”或“礼仪”之“光华”博“大”为祈向),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之定海神针,这绝不仅仅是经典所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外研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英语Unit 4《Fun with numbers》全单元教学课件(三起).pptx
- 经典儿童绘本蚯蚓的日记已整理可直接小册子打印推荐读物儿童文学.pdf
- 新经典日语 第3册 第2課 日本人の配慮.pptx
- 业务连续性保障实施方案.docx VIP
- 基于solidworks鼓式制动器的设计与仿真.docx
-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4年春季修订).pdf
- 西南18J412 阳台 外廊 楼梯栏杆.pdf
- 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国标版).docx
- 石化项目工程监理规划(范本)(最新整理).doc VIP
- 基于plc的奶牛智能饲喂系统.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