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郑吴志毛概ppt整理及历年试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主要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848年马恩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而作出的必然的历史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这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毛泽东说,“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进行转化,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特有的科学理论。
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很早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如:李大钊、恽代英、蔡和森等人。
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毛泽东。
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之作。
1938年1月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须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个历史性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首先,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
其次,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第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关于党的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邓小平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胡锦涛:“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3)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时代背景
从列宁到毛泽东:“战争与革命”
邓小平的新判断:“和平与发展”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A.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制约战争、争取和平的力量成为主体。
B.二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悬殊日益扩大 。“发展”成为世界各国要解决的共同课题。
C.当代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以科技、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状况将最终决定一切。必须寻找符合本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第二,历史前提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
第三,实践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造的新事物、新经验,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是新的理论创立和发展的源泉。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第一,酝酿(萌芽)时期(50年代中—7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上课.ppt
- 迷人的夏季郭靖.ppt
- 送董邵南序 公开课.ppt
- 送元二使安(向太宗).ppt
- 送魏万之京课件.ppt
- 连云港市青少年足球活动基地基础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 追风筝的人0312.ppt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己亥杂诗.ppt
- 选修 改革 专题六 第二节:中兴埃及的改革.ppt
- 送给经销商的过年礼物-心灵鸡汤.ppt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杭州研究院胶原基生物医用材料研发平台技术改造项目环评报告.docx
- 浙江省第六监狱警察备勤用房改建项目环评报告.docx
- 浙江和诚滨奥汽车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评报告.docx
- 杭州乌托邦娱乐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评报告.doc
- 2021年6月19日浙江省宁波大学事业编制招聘(综合岗)考试精选题(解析).pdf
- 2019年下半年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真题(解析).pdf
- 2019年浙江省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解析).pdf
- 2021年5月22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知识》(解析).pdf
- 2019年11月23日浙江省宁波(余姚、宁海、象山统考)《综合基础知识》(上午)(解析).pdf
- 2020年1月4日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开发区)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笔试(精选)(解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