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智慧与学问》备课全方案 苏教版.docVIP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智慧与学问》备课全方案 苏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智慧与学问》备课全方案 苏教版

《智慧与学问》备课全方案 新课导入 《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其实,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捷的行动、幽默的语言……智慧无处不在,又处处隐藏。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让我们一起看看本文作者对智慧的理解和看法吧。 积累整合 字词积累 1.生字注音 熔炉(róng) 远瞻(zhān) 含蕴(yùn) 大郤(xì) 大窾(kuǎn) 探骊(lí) 瞬息 (shùn) 清澈(chè) 笼罩(1ǎng) 寸积铢累(lěi) 笨伯(bó) 创获(chuàng) 烛照(zhú) 譬如(pì) 斧凿(záo) 晦塞(sè) 读书得间(jiàn) 鞭辟入里(pi ) 矻矻穷 年(kū) 犀锐(xī) 2.形近字 陶táo(陶冶) 瞻zhān(瞻仰) 橱chú(书橱) 澈ché(清澈) 淘táo(淘气) 赡shàn(赡养) 蹰chú(踟蹰) 辙zhé(车辙) 3.词语释义 食古不化:意思是读书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 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两脚书橱:指读书记诵的内容多,但是不善于灵活运用。 冬烘先生:旧指不高明的塾师,含讥讽意,指其思想迂腐、见识浅陋。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都。导大窾:出自《庄子·养生主》。这几句的意思是,宰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官,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顺着牛体天然的生理结构,击入大的缝隙.把刀引入骨节间大的空隙。官知,眼耳等器官的感觉,文中指视觉。神欲,心神的意向,精神活动。批,击。郤,同“隙”,缝隙。 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无关宏旨:不涉及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宏旨,大意.主要的意思。 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骊,黑龙。语出《庄子·列御寇》,黄河边上有人泅入深水,得到一颗价值千金的珠子。他父亲说:“这样珍贵的珠子,一定是在万丈深渊里的黑龙下巴底下摘来的,而且是在它睡着的时候摘的。要是黑龙当时醒了,你就没命了。” 物竞天择:是对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概括。意思是,万物为生存而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优胜劣汰。 犀锐:坚固锐利。 寡约:文中的意思是缺乏高度的概括。约,简约。 读书得间:意思是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可以获得新知识,并有所发现。 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高头讲章:经书正文上端留有较宽的空白.刊印讲解文字,这些文字称为“高头讲章”。 读破五车:形容读书非常多。五车,形容书非常多。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作者介绍 罗家伦(1897-1969),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著名教育家和历史学家。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主要著作有《新民族观》《新 主题总结 本文论述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和联系,阐明了“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一论点。 问题探究 1.本文内涵丰富。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的?文章的中心在哪里体现? 文章第1段首先用生动的比喻对“学问”和“智慧”这两个概念作了比较。第2段批驳了“学问就是智慧”这种错误的看法。接着,第3、4段,作者从“学问离不开智慧”这一角度论述了“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第5段从“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的角度来论述“智慧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最后第6段得出全文的中心:“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问与智慧有何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可以烛照人生前途。学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的知识,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联系关键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学问为什么不能离开智慧?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没有智慧的人,从事研究工作,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找到核心所在,研究点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二是智慧为什么不能离开学问?智慧也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是有根底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 3.“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