臿字源流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臿字源流考

“臿”字源流考 劉釗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古文字研究的一項重要工作,從文字形體發展演變的正序說,就是要不斷在古文字中的不識字與後世的已識字之間建立聯繫,找尋古文字中的不識字與後世已識字的對應關係;從文字形體發展演變的倒序說,就是要不斷將後世的已識字逆推上溯,盡量在古文字中找尋到其原始形態,並解釋其形體的構造理據和發展演變脈絡。本文即以“臿”字的考釋和梳理為個案,凸顯這一工作的作用和意義。 臿字《說文》列在卷七“臼”部,《說文》的訓釋說: 臿,舂去麥皮也。(小徐本無“也”字)从臼,干所以臿之。(小徐本作“從臼、干聲”) 《說文》另有从“臿”為偏旁的如下幾個字: 1、鍤,郭衣鍼也。从金、臿聲。 2、?,從後相臿也。(小徐本無“也”字)从尸、从臿。(小徐本作“從尸、臿聲”) 3、歃,歠也。(小徐本無“也”字)从欠、臿聲。《春秋傳》曰:歃而忘。 4、?,疾言失次也。从女、臿聲。讀若懾。 5、插,刺肉也。(小徐本“肉”作“內”)从手、臿。 《說文》對“臿”字的說解讓人很困惑,首先“舂去麥皮也”的訓釋就讓人難以理解,因為“臿”字本身和目前已知从“臿”的所有字,在古書中似乎都沒有用為“舂”一類意思的例子。其次《說文》對“臿”字結構的解釋也很可疑,從古文字字形和在古漢語中的用法看,“干”的本義應為“盾牌。“盾牌”怎麼會用於“臿(插)之”呢?古音“干”在元部,“臿”在葉部,音並不近,“臿”从“干”聲也讓人難以接受。所以不論是按大徐本從會意的角度來解釋,還是按小徐本從形聲的角度來解釋,《說文》對“臿”字的訓釋都讓人不解。 曾侯乙墓竹簡中有如下一字: 簡2 簡11 對於此字的考釋學術界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如《曾侯乙墓》一書所附由裘錫圭、李家浩兩位先生撰寫的《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注謂: 此字亦見於11號簡,原文作,左半从“” 从“臼”。“”為倒“矢”形,即《說文》訓為“也”的“”(參看注)。按《說文》篆文“臿”作“”,从“干”从“臼”。“”、“干”二字形近,疑“”即“臿”字。《廣韻》洽韻呼洽切下有“”字。 湯餘惠先生主編的《戰國文字編》採用此說將此字隸定作“”,列在“攵”部,李守奎先生編著的《楚文字編》所收該字字頭也隸定作“”,並於字形之下解釋其結構謂:“左旁从倒矢插入臼中”。一種意見是將其左旁視為“”字,如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三位先生主編的《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將此字隸定為“”,何琳儀先生著的《戰國古文字典》亦將此字隸定作“”,解釋為:“疑‘’之繁文”。 在這兩種意見中,我們認為第一種意見是正確的。《說文》說:“,?也。从干,入一爲干,入二爲。(小徐本“從干”下有“倒”字)讀若能言稍甚也。(小徐本“能”作“餁”)”《說文》將本像 “倒矢”形的“”誤認為从“干”,正說明“倒矢”形與“干”字容易訛混。所以“”字左旁所从之“”就是“臿”字,“”字就應該釋為“()”。 古文字中寫成“臼”字形的一類字形,並非全都表示“杵臼”的意思,而是有三種表現意象:一是表示“杵臼”之“臼”,如“舂”字从“臼”為義符,“舊”字从“臼”為聲符;二是表示“凵”,如“臽”字从“臼”,像人陷入坑坎形。臼的形狀本來與坑坎的形狀就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個形體來表示;三是表示某一窪陷處,如“鑿”字作“”(《侯馬盟書》156:25)、“”(《侯馬盟書》3:20)“”(《侯馬盟書》179:13)、“”(《侯馬盟書》156:19)、“”(《侯馬盟書》179:14)、“”(《九店楚簡》56-27)、“”(《古璽彙編》2241,鑿姓之“鑿”),所从之“臼”形像鑿子鑿出的窪陷處。“臿”字从倒矢从臼,應該是個會意字,所从之“臼”並不像杵臼形,而應與“鑿”字所从的“臼”形取義相同,只是表示箭插入某處後造成的窪陷。因此“臿”字顯然是像箭插入某一區域之形,應該就是《說文》訓為“刺內也”的“插”的本字。古文字中从“攴”與从“手”在用為表義偏旁時可以相通,字書中有不少从“手”為義符的字就有从“攴(攵)”的異體,正說明了“()”與“插”的關係。 “()”字見於《廣韻》入聲三十一“洽”韻,讀呼洽切,訓為“盡也。”又見於《集韻》平聲一“支第五”,讀俱為切,引《廣雅》訓為“臿也。”《廣雅·釋器》說“、畚、、梩、喿、臿也。”王念孫《疏證》說: 音媯汭之媯,字從臿支聲。從支聲而讀若媯, 猶有頍者弁之頍,從支聲而讀若跬也。《說文》:,臿屬也,讀若媯。高誘注《淮南子·精神訓》云:三輔謂臿為,字竝與同。各本字皆作“”,音插。案,音插,則與下文“臿”重出,且《說文》、《玉篇》、《廣韻》、《集韻》、《類篇》皆無“”字,此因“”字訛作“”,後人遂妄改曹憲之音耳。今考《集韻》、《類篇》:,俱為切,引《廣雅》:,臿也。其音即本於曹憲,是《廣雅》本作“”,不作“”,曹憲本音媯,不音插,今據以訂正。 按王氏之說失之武斷,《廣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