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报告日语1401刘易.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苏州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认识和保护苏州织造署的实践报告 在2016年的暑假,我利用空余时间,对“江南三织造”中的苏州织造署进行了实地探访和研究,对于古城苏州在如今城市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认识和保护苏州织造署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作出如下的实践报告。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家乡苏州历史悠久,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被誉为“人间天堂”,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美誉;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同新加坡政府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项目的启动和发展,古城苏州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飞速发展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地区生产总值近年来稳居全国前列。 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尽管国家重视古迹古物的保护和利用,政府努力对古城区进行规划建设,对苏州的园林多加保护和投资,但大多数老百姓对于众多的历史古物、古迹仍然不甚了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水平提高之后,老百姓必然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说这些古迹古物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它们如今也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 所以,我此次撇去声名远扬、游人如织的苏州园林不谈,而是对江南三织造”中现存遗迹最多的一处——苏州织造署,也即如今的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址所在地进行探访和研究,因其虽处市区中心地带,但并不对外开放;不仅如此,苏州织造署有着不必言说的重要历史地位,可现在织造署却已经失去了它的现实地位,除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的织造府大门,几乎找不到它真实存在的印记。因此我决定探寻研究在逐渐现代化的今天,政府和苏州市民们如何认识和保护苏州织造署。 首先,我通过网络查找了许多织造署的资料,了解了织造署更多的历史以及它与四大名著《红楼梦》之间丝丝缕缕的羁绊。 我得知,苏州是中国“四大绸都”之一,自古丝织业发达,被誉为“丝绸之府”。为满足宫廷需求,自元代起朝廷就在苏州设立织造局,明代由太监兼理织造,1646年(顺治三年)建织造局,又名总织局,1674年(康熙十三年)改为织造衙门,亦称织造府或织造署,由内务府派郎官掌管。据史料记载,苏州织造署与江宁、杭州织造署并称“江南三织造”。原织造署规模宏敞,厅堂、园池、机房、吏舍齐备,占地甚广。只可惜在1860年(咸丰十年)全部毁于兵火,后又在同治十年重建,但未能恢复旧观,是“江南三织造”中现存遗迹最多的一处。而如今所谓的织造署旧址曾是苏州织造署的西花园,为皇帝行宫后花园,建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当年康熙帝六下江南,乾隆六次南巡,在苏州均驻跸于此。耸立于假山池塘中的瑞云峰为北宋花石岗遗物,号称江南园林山石之冠,被赞誉为“妍巧甲于江南”,现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而现存遗迹多祉轩内则还保留着清顺治四年(1647年)的《织造经制记》及顺治、乾隆、同治年修建碑记共五方等珍遗碎刻。 而提到织造署与旷世巨著《红楼梦》的关系,更是深远。织造使曹寅(曹雪芹祖父)之母曾为康熙帝乳母,曹寅幼年也曾入宫陪康熙读书。据红学专家考证,《红楼梦》所描写的众多人物关系,始出自“江南三织造”: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曾先后担任苏州织造之职,曹寅的母亲孙氏,来自于杭州织造孙文成的孙家,曹寅的妻子李氏来自于苏州织造李煦的李家。“江南三织造”同是包衣之家,又是亲戚关系。三大织造的关系基本定位了曹家的人物。 了解到这些后,让我对苏州织造署,即如今的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址所在地更生敬意,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紧紧萦绕着,紧紧贴合着的生活。 之后,我就去到了苏州织造署进行研究和考察,深入探寻这处织造署。此时此刻,织造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大门或遗址了,在织造署的牌坊背后是厚重绵延悠长的苏州文化底蕴。不提瑞云峰、龙井和《织造经制记》的石刻等历史遗迹,就是进出十中大门需要行过的一座桥,一座连接安静古朴的小路和熙攘热闹的街道的小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在之前的资料查阅环节,我得知此桥原名红板桥,康熙六巡江南,以织造署充行宫时,出入必经此桥。后来,此桥又经拆除和仿古复建,复建后的桥体位于古桥原址西侧,考虑到苏州葑门已有一座桥叫红板桥,于是在申报公示时,取名为织造桥,这也更有了织造署的韵味。 此外,在探访过程中,我还仔细研究了立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位于清代织造署建筑多祉轩内的《重建苏州织造署记》的碑文,其中记述了织造署以及行宫的重建情况。撰文者为当时的督理苏州织造德寿,书写者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从碑文中,可以了解清代织造署的沿革和一些古代文化知识。 诸如此类,不一一例举。 通过资料的查找和实地的探访,我对苏州织造署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我不禁陷入了思考:苏州织造署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可苏州市民对此究竟有几分了解呢?苏州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又该如何认识和保护苏州织造署呢?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