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doc

辽宁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辽宁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知识点

辽宁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的知识23°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产生原因: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间内可看做不变。 位置:冬至日位于南回归线;春、秋分位于赤道;夏至日位于北回归线。 周期:一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昼夜交替和时差 昼夜交替 产生原因: 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②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③地球不停地自转。 (2)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2、地方时与区时 (1)地方时 ①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线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②划分: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时区与区时:全球共有24个时区,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每向东一个时区,区时就加一个小时。 国际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时间的混乱,国际上大致以180°经线为基础划定了国际日期变更线。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产生原因: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砖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偏移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 表现最为明显的物质:气流和水流。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北半球 夏至日 在北回归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北半球 冬至日 在南回归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春分日 秋分日 在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平分) 昼夜等长 (昼夜平分) 昼夜等长 (昼夜平分) 春分日至 秋分日 (北半球 夏半年) 在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四周极昼 南极四周极夜 秋分日至 春分日 (北半球 冬半年) 在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四周极夜 南极四周极昼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时间变化规律 ①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②冬至日:与夏至日相反。 ③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 天文含义上的划分: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③ 春、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气候上的划分:北半球许多温带国家把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划分为夏季,9、10、11月划分为秋季,12、1、2月划分为冬季。 五带的划分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有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 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寒带 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 无太阳直射, 有极昼、极夜现象。 北寒带: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 无太阳直射, 有极昼、极夜现象。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热源: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过程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穿过大气,到达地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影响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受力分析 图中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特征是垂直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图中B是摩擦力,其作用是使风速降低。 图中C是地转偏向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垂直。 力的作用效果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统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平均状态。 (2)成因: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使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2、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 (1)形成因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分布: (3)季节移动规律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 ②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