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蜻蜓和普罗米修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山、蜻蜓和普罗米修斯

李山、蜻蜓和普罗米修斯   在台北李山个展上看到的“蜻蜓人”,意外地让我的思绪同时钻进了志怪小说、当代艺术、科幻电影三个不太相干的领域,沉迷在文学意象、艺术观念、科幻哲思的遐想中。 几个月前,我有幸在台北当代艺术馆参加了艺术家李山的最新个展“粉红微笑之后”,这次展览的主题是李山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思考和创作的“生物艺术”,李山用“蜻蜓”这一符号贯穿此次展览所有作品始终。比如艺术馆的外墙,就被李山用20万只独立编号的仿真蜻蜓翅膀粘得满满当当,这道视觉奇观经过五天五夜的加班加点才完工。而李山首次尝试的超宽景动画《遭际》,投影一共长达20米,一只孤独的“蜻蜓人”在虚空中随着悠扬的圣乐缓缓回翔,似乎在反复追寻生命的意义,既有未来感,又有几分庄周梦蝶的玄妙。 再几个月前,75岁的影坛老将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的科幻巨作《普罗米修斯》在国内上映,此片虽被视为影史经典《异形》系列的前传,但导演却在这部商业大片中大肆添加自己最拿手的私货,用隐喻、神话、符号来讨论深邃而悲剧性的哲学命题——造物主、人类、仿生人之间为何被创造又相互毁灭,让热衷于此类想象的我辈正中下怀。我在看李山展览时不断想到这部电影,他们既如此神似又如此不同,李山挑战上帝的方式轻盈而脱略,而斯科特的电影则沉重而黑暗。 再几年前,一篇奇幻作家骑桶人短短几百字的随笔《蜻蜓》曾给我惊鸿一瞥,里面讲到蜻蜓为何总是成为小男孩摧残的对象,又提到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本多忠胜,他用的枪叫“蜻蜓切”,据说是因为蜻蜓落在枪尖上,也会被切成两半,携着日本人特有的残忍美感。作家后来将自己的散文集也命名为《蜻蜓》,从此我知道有人如此钟爱“蜻蜓”这个 “意象”。 蜻蜓的文化碎片 李山说,蜻蜓是古老的物种,曾经辉煌过,史前蜻蜓可达一两米之巨,现在变小了,不知道是退步还是进步。的确有资料表明,3.25亿年前一种被称为“Griffenflies”的巨型蜻蜓,翼展有近1米长,它们捕食几乎任何动物,包括当时还是两栖类动物的人类的祖先,却没有天敌,是当时“天空中的皇后”。英国BBC频道曾在2005年制作过一套《与巨兽同行》(Walking with Monsters)的科教纪录片,第2集中就出现了这种史前大蜻蜓横行空中的震撼画面。 我以前总觉得中国古代应该存在那么一些与蜻蜓有关的志怪小说,或者一些赋予“蜻蜓”诗意的文字,但可惜经过一番搜检,所得很少。蜻蜓没有成为如龙、虎、狐那样具备丰富意涵与故事传说的生物,它的文化含义如同它现今的羽翼一样单薄。 先秦诸子多寓言,《吕氏春秋》中提到“海上有人好蜻蜓,每至海上,蜻蜓从游者数万”,这个没有尾巴的故事留下不少想象空间。《战国策》中著名的《庄辛说楚襄王》里记载:“王独不见夫蜻蜓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这是庄辛以蜻蜓为喻,以小见大,劝楚襄王不要忽视身边最小的危险。 六朝多志怪,然提到蜻蜓的仅西晋《博物志》中一句:“五月五日埋蜻蜓头于西向户下,埋至三日不食则化成青真珠”,被不解风情的后人讥为虚妄。 唐代诗歌最盛,但诗中的蜻蜓却仅仅只是蜻蜓。诗圣杜甫《曲江二首》(其二)中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之句,被誉为对仗工整的叠字典范。与诗鬼李贺一样走笔怪奇的卢仝,写过一首《蜻蜓歌》,写他在“惊波喷流飞雪花”的黄河中流小舟中,看到一只蜻蜓而有所感,“念汝小虫子,造化借羽翼。随风戏中流,翩然有馀力。吾不如汝无他,无羽翼。吾若有羽翼,则上叩天关。为圣君请贤臣,布惠化于人间。然后东飞浴东溟,吸日精,撼若木之英,纷而零。使地上学仙之子,得而食之皆长生。不学汝无端小虫子,叶叶水上无一事,忽遭风雨水中死。”想象瑰奇,但诗人的关心点依然不脱借蜻蜓羽翼造福苍生的书生抱负。 写蜻蜓最有名的还是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还很喜欢成书于清代的《宗鉴法林》中的一句“蜻蜓点碎波中月,荡散清光上下圆”。诗是好诗,只是诗境太求自然,不免殊乏奇趣。 此外,俗语中有“蜻蜓食尾”的说法,明末清初隐士贺贻孙所著《激书》云:“天子……用贪吏以聚民财,犹蜻蜓之食尾也,蜻蜓自甘其尾,饥则食之,尾之甘液聚而归腹,腹既饱饫,而蜻蜓之生已绝矣。”此处虽是寓言,但终究是误读了“蜻蜓食尾”这种自然现象。实际上这是蜻蜓在为交配做准备,雄蜻蜓的交尾器生在腹部第二、三节上,而生殖孔却在第九腹节,所以在进行交尾前,先要把精子从第九节的生殖孔移到第二节的阳茎囊中,于是就出现了“咬尾巴”的现象,雌蜻蜓受精后会飞向池塘、湖泊等水面产卵,即俗称的“蜻蜓点水”。 动物与人互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