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预防与控制.ppt.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脑预防与控制.ppt

流脑预防与控制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勇 主要内容 病原学 流行概况 疫苗时代的流行特征 流行病学 临床特点 免疫预防 流脑监测 疫情控制措施 如何预防流脑 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氏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 革兰氏染色阴性双球菌 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分为13个血清群 A、B、C D、X、Y、Z、29E、W135、H、I、K、L 我国流脑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C群在某些省份已成为发病的优势菌群,B、Y、W135群有散发病例报告。 流行概况 16世纪,首次报告脑膜炎球菌性疾病 1805年,Vieusseux在瑞士首次描述了本病 1887年,Weichselbaum首先从病人的脊髓液中分离出病原体 1909年,G.William发现非洲流脑流行带 1966年,流脑多糖疫苗研发成功 1991年,流脑结合疫苗开始现场试验 1996年,非洲流脑流行带流脑大流行,2.5万人死亡 流行概况 非洲流脑流行带 由塞内加尔到埃塞俄比亚 12个国家 年降水量300mm到1100mm 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季节 每8~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 1970~1992年共发病80万例 1971-1997年全球主要的流脑暴发情况 流行概况 中国流行情况 流脑高发 历史上曾发生5次大流行 1938年、1949年、1959年、1967年、1977年 华中、华南历次发病均高于东北和华北 大流行与社会因素有关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大串联,人员流动频繁引起大流行 疫苗使用前,全国发病率 非流行年 3/10万~10/10万 小流行年 30/10万~50/10万 大流行年 100/10万~500/10万 疫苗使用后,全国发病率 1996年至今,0.5/10万以下 疫苗时代的流行特征 流脑流行周期不明显 疫苗使用前,每8~10年出现一次流行 疫苗使用后,无明显流行周期性 流脑发病年龄后移,以中小学生发病为主 疫苗使用前, 6月~2岁婴儿发病率较高;疫苗使用后,部分地区年龄组发病率发生变化 1990~2002年,四川省报告病例中,年龄组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5~9岁、0~4岁、15~19岁,分别为2.24/10万、1.76/10万、1.00/10万 近年10岁~18岁人群病例构成最高,职业以学生为主 2005年,安徽省报告病例中,学生占总发病数的77% 部分地区,民工等职业人群发病数较多(民工子女?) 疫苗时代的流行特征 局部地区时有暴发 2002年约130万人去麦加朝圣,在朝圣者及其接触者中发生了W135群流脑暴发,波及12个国家,发病312例,死亡71例。 广西来宾县和罗成县发生C群流脑暴发 四川、辽宁、河北、江西和浙江等省先后发生流脑暴发 流行季节高峰依然存在 尽管疫苗广泛使用,流脑流行高峰季节依然存在 疫苗时代的流行特征 流行菌群变迁 我国以往以A群为流行菌群,B、C、Y、W135群有散发病例报告 A群流脑疫苗广泛使用后,其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近20年来,有B群、C群等脑膜炎奈瑟氏菌检出增多的现象,并出现C群流脑的暴发流行 疫苗时代的流行特征 耐药的Nm菌株增多 由于滥用抗生素,耐药的Nm菌株不断增加,影响了流脑的防治效果 奥地利、丹麦、希腊、立陶宛、罗马尼亚和西班牙等国出现对磺胺耐药的Nm菌株超过70% 疫苗时代的流行特征 健康人群C群免疫水平低 山东和四川健康人群抗体调查发现,C群抗体阳性率较低 山东省检测638份健康人群血清标本,A群阳性率81.98%,GMT17.52;C群阳性率7.89%,GMT1.21% 四川省健康人群血清流脑A、C群抗体测定结果比较 流行病学 传染源 Nm的宿主是人,存在带菌者或病人的鼻咽部 带菌者和病人是传染源,仅在人间传播 病后带菌者约为10%~20%,排菌时间数周至2年 人群带菌率20%,提示有可能发生流行 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达50% 传染性低,很少出现二代病例 抗生素治疗24h后,抑制细菌生长,不具有传染性,但是不能清除口鼻腔带菌状态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带菌者和患者咳嗽、喷嚏等产生飞沫,经空气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 对2岁以下婴儿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如同睡、怀抱、喂奶、接吻等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3月龄以上婴儿即有发病者,6月~2岁婴儿发病率较高 流行病学 带菌者和易感者患病危险因素 存在呼吸道解剖或功能性缺陷 存在病毒性感染 居住环境拥挤 罹患慢性疾病 吸烟 流脑暴发期间,饮酒 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临床特点及救治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0天,一般3~4天 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脑膜刺激征等。 10%~20%重症病例将留有长期后遗症,如智障、听力受损 抗生素应用后,病死率下降,维持在6%左右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早期诊断、就地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