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地质简介.ppt

  1.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层气地质简介

* * 年份 2000 2005 2010 2020 天然气(亿m3) 272 399 840 1650 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 美国2000年仅煤层气产量为350亿m3,超过了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 我国煤层气状况 资源现状 据2006年全国新一轮煤层气资源评价预算,全国埋深2000m以浅煤层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6.8万亿m3 位列俄罗斯、加拿大之后,居世界第三位 煤层气资源量与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 煤层气资源比较 三江—穆棱高瓦斯带:鸡西、鹤岗 两淮—豫西高瓦斯带:淮南,淮北,永城,平顶山 太行山东麓高瓦斯带:邯郸,峰峰,安阳,鹤壁,焦作 阳泉—晋城高瓦斯带:阳泉,晋城 鄂尔多斯东缘高瓦斯带:柳林,韩城,澄合 鄂尔多斯西缘高瓦斯带:石炭井,汝箕沟,二道岭,石嘴山 黔西高瓦斯带:水城,盘江 煤层气 74.6%资源 约23.4万亿方分布在中东部 常规天然气 66%资源 75%探明储量 53%产量 分布在中西部 我国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资源分布 部分地区已初步商业供气 TL-007井,最高单井日产达到16000立方米; 沁南枣园煤层气井组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煤层气井组(16口井)。 中联公司韩城WL-004井压裂后自喷景像 2005.06.24 主要的几家公司:晋城蓝焰、中联煤层气、中石油、中石化、亚美公司 阜新刘家 中国煤层气商业化阶段为何姗姗来迟 美国:第一阶段耗费6年(75-80),第二阶段用了7年时间(81-88),且第三阶段发展很好,煤层气产量与日俱增,已远远超过我国的天然气总产量。 加拿大:历时23年(78-01)走完第一阶段,但仅3年跨越了第二阶段,目前步入第三阶段。 中国:第一阶段耗费22年(81-02),但已取得可喜进展,目前步入第二发展阶段(美国80年代初水平),比美国落后22年。 煤层气储存特点 “四低”:低含气饱和度、低渗透率、低储层压力(储层能量)和低资源丰度 原地应力比较大 强烈的非均质性 目前高、中阶煤层气开发为主,低阶煤煤层气开发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国外在中、低阶煤上取得成功 中国低阶煤的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6.97% 重视中,低阶煤的勘探开发 第四章煤层气开发 勘探开发现状 我国用了5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内煤层气资源条件认识、典型地区煤层气技术与开发实验、行业规划与管理经验的基本积累 从1990年到2007年底,全国累计钻煤层气井2446口 48个煤层气勘探区进行了煤层气勘探评价 建立先导型试验井组17个,获得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1180.86亿m3 含气面积691.65km2 <500m为500立方米 /d, 500~1000m为1000立方米/d, 1000m为2000立方米/d 开发工艺技术 煤层气钻井技术实现突破:直井-水平井。 水平井及水平分支(羽状)井技术 压裂 二氧化碳、氮气驱动 不断探索完井技术。 煤层气储层增产改造技术开始走向适宜于储层特点的研发。 煤层气井排采工艺技术不断完善。 多层组统一抽采 ,思路很好 970m S=1930.0m Φ=285 S=2000.0m Φ=255.6 S=1630.m S=1910m Φ=225 S=1560m S=1878m Φ=291 S=1865m Φ=218 S=1490m S=1420m S=1850m Φ=294 S=1360m S=1830m Φ=214 S=1290m S=1792m Φ=297 S=1220m S=1170m S=1795m Φ=212 S=1752m Φ=300 S=1100m S=1755m Φ=210 S=1030m 652m 725m 572m 625m 490m 388m 300m 350m 445m 540m 主支长970m,10个分支间距140m,分支长300-725m。 控制面积2km2 预测产气量8万m3/d 开发工艺技术存在的问题 缺乏针对单个盆地和单个构造单元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个性化技术研究和开发。 空气钻井及洞穴完井技术尚处试验阶段 多分支水平井和“U”型井钻井及裸眼完井技术初见成效 注入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尚处于早期试验 压裂技术需要继续完善 排采技术需要理论与技术上的突破 开发对地质提出的要求 煤层:埋深、厚度、发育的构造 顶底板岩性 地应力大小及方向 渗透率与孔隙度 地下水文地质条件 裂缝隙发育密度与排列方向 沉积及沉积相,包括夹矸 构造煤 煤层气储层研究存在的问题 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 相对渗透率、压缩系数、膨胀系数等储层模拟的重要参数均是参考国外的数值,国内还缺乏对不同的煤层做相应的测试和描述 缺乏中、低阶的煤层气评价技术 开发理论与方法未建立 实践少、空白区多 * *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