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物理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研究做法与体会.docVIP

高级中学物理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研究做法与体会.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物理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研究做法与体会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的实践与认识 由于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接受式,而是要大力提倡开展探究学习。 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如何发挥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呢?下面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 案例1:自由落体运动。 本案例由金迎时与尹志远老师共同设计,尹志远老师实施。 设计突出两个理论: 1)体现学生主体参与;2)体现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主动探索型学习。 教学环境为电教室,可外接Internet。课前教师已做了大量的有关落体运动的资料存储在服务器上。 教学方式为小组合作式学习。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任务选择。在这个阶段,教师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况提出本节课的研究任务:根据所学知识研究一种特殊的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呢?教师根据资料向学生表明:对于这样一种运动,前人曾做过大量的研究,有的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有的得出了错误的结果。那么前人在他们的条件下是如何认识这种运动的呢?他们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什么?哪种方法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 斯第问的怀疑阶段:有时候重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比轻物体快。 伽利略的新观点: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简述伽利略应用归谬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思维过程。 ②、实验组向同学们展示他们的实验原理、器材,通过数据处理提出自己的结论 ③、理论组讲述了伽利略的研究思想,展示他们设计的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展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强调了从斜面上运动规律到竖直运动规律相似性这种思维的飞跃。 教师小结、点评,明确下一节课的任务。 学生交流完毕后,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进行了简要的点秤: 资料组的同学,资料搜集比较详细,并且提出了研究规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论点,非常好。 实验组的实验设计原理恰当,数据处理工具的选择体现了技术的先进性,得出的结论可靠。 模拟组的同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理想环境下的实验,体现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具有创造性。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整理了大家的研究成果: 地面附近所有的物体在真空中下落快慢相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种直线运动,运动的加速度为g=9.8m/s2;这个加速度称为重力加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如下: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4.空气阻力可以忽略时地面附近物体的下落运动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最后,教师留给学生一个操作任务:利用秒表测量实验室三楼到地面的高度。这是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的问题,学生熟悉的是有尺子测长度,秒表是用业测时间的,如何用来测高度呢?这就要求学生用到所学的知识了。 案例分析: 纵观本案例,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学习任务的选择到分组学习,再到小组交流,完全遵照学生的自主选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主动探索。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了学习任务。 3.高技术对主动学习的支持。利用互联网,学生可以跟三百年的科学巨匠对话,吸收他们的智慧,并发现他们的局限性。这时,互联网提供了信息资源环境;利用计算机,学生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处理数据,从数据中发现规律,通过数据阐述规律的物理意义。这时,计算机成为学生研究的工具;利用仿真实验室,学生可以进行各种模拟实验,体验现代技术条件下的科学研究的乐趣,学习现代化条件下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此时,计算机成为学生探索的工具。 4.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真正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与帮助者,通过教师的组织与指导,学生自己完成了知识的建构,培养了科学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掌握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我们将本案例的操作模式概括如下: 案例2:牛顿第二定律: 本案例由金迎时、王吉春设计,金迎时实施。 本案例设计思想突出定量研究,突出技术在定量研究中的作用;强调学科研究方法的培养。 教学环境为电教室,并提供物理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 提出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就有加速度产生,且力越大,产 生的加速度也越大。在相同力的作用下,加速度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因此,本实验要探究的内容是寻找加速度与力、质量三者间的关系。 如何开展我们的研究呢?引导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和小车等器材完成实验,再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探索力、质量、加速度三者定量关系的实验研究方案。 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简图如下: 为了满足实验条件,用小铁珠代替沙桶作为牵引动力。这是一个创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作为牵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hl8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建筑从业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2日上传了建筑从业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