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炮与回回炮的比较.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炮与回回炮的比较

中国古代砲与回回砲的比较 中国古代的石砲,是一种利用杠杆装置产生的弹力抛掷石弹打击较远距离目 标的军用弹射机械。刘仙洲先生说,我国古代的所谓石砲,是利用弹力把石块抛 射出去,打击敌人。又名抛车、发石机、抛石机,或写作“礮”、“礟”、 “奅”, 常写作“砲”。 中国古代石砲最常见的结构是,用木柱连成发射架,发射架上面置横轴,轴 中夹抛杆,抛杆之顶端系绳索,下端系皮兜以装石弹,使用众多人力拉动抛杆, 将石弹抛射出去(可参考《武经总要》卷十二绘制的砲车图)。 附图1:《武经总要》所绘砲车图 石砲是利用杠杆原理发射石弹:当迅猛拖拽抛杆顶端的绳索时,抛杆的另一 端被甩起,使装石弹的皮兜作加速运动,当皮兜加速到一定速度时,石弹在离心 1 力作用下抛向目标。 中国古代的石砲有定装式和车载式,也有战前临时伐木架设的。定装式安装 在固定的木架上,列于有利阵位进行抛射。车载式下安车轮,可随军进行机动作 战。石砲不仅能抛射石弹,还能抛射泥弹和火球,可用于攻守城战,也可用于水 军交战。 春秋晚期,即已使用石砲作战,其时称砲为“飞石” 。《汉书·甘延寿传》张宴 注:“ 《范蠡兵法》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延寿有力,能以手投之。” 东汉末期,一种机动性更好的石砲开始装备军队,当时称作“霹雳车” 。《三 国志·魏书·袁绍传》曰:“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太 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这种发石车底座装有轮子, 无需战前临时构筑,机动性强,更具杀伤力。 魏马钧发明轮转式石砲,可连续发射石弹,射程达数百步。《三国志·魏书·方 技传注》题:“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 倍。又患发石车,敌人之于楼边悬湿牛皮,中之则堕,石不能连属而至。欲作一 轮,悬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悬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尝试以车 轮悬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马钧发明的发石车结构不同于秦汉时期之石砲, 改进为轮转式,可快速连发。 隋唐时,使用砲的数量增多,砲的威力增大,能发射数十斤、数百斤的石弹。 隋称砲为将军砲。《宏简录》说:“翟让等推密(李密)为主,建号魏公,…… 城。 洛口,周四十里居之。命护军将军田茂广造云旝三百具,益制攻城械‘将军礮’, 进逼东都,烧上春门。” 唐代李光弼发明需200 人挽拽的“擂石车”,每颗石弹能击杀数十人。李勣在 征高丽的战争中使用能“飞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的抛车,攻克辽州。《太平御览·四 夷部》原记:“(贞观十九年)高丽闻我有抛车,飞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者,甚惧之, 乃于城上积木为战楼,以拒飞石。勣列车发石,以击其城,所遇尽溃,又推撞车 撞其楼阁,无不倾倒,拔其城为辽州。”这种抛车应属攻城重砲,需车载机动。 唐代车载重砲抛车的具体结构见于《通典》。 宋元之际,攻城,守城,水战,野战,交战双方都善用石砲作战,制砲技术、 用砲战术达到冷兵器时代的最高水平。明清之际,随着火炮成为军中攻坚作战的 利器,其杀伤力和射程胜过传统的石砲,石砲终被淘汰。 与前代相比,宋代战砲种类增多,战术性能得到改进:既能抛射石弹,还可 抛射火球、泥弹。最大的七梢砲需250 名士兵拽放,石弹重100 斤,射程达50 步,射程最远达 350 余步。更有价值的是,由于石砲的发射架为木结构,腐朽 无存,关于宋以前之砲,既无出土实物,又无图像,其形制无从查考,而宋代文 献中不仅留下许多图像,而且附注详细的部件技术参数。 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记载,宋代有砲车、单梢砲、双梢砲、五梢砲、 七梢砲、虎蹲砲、独脚旋风砲、拄腹砲、旋风车砲、卧车砲、车行砲、旋风五砲、 合砲、火砲、手砲和旋风砲。各砲之结构基本相似:用木柱作发射架,木架顶上 置转轴,轴中连接抛杆,抛杆由1—7 根木梢制成,抛杆顶端固定拽索,末端连 皮窝,拽索和系索用粗麻绳制成,关键部位装有铁质构件,如铁束、铁蝎尾等。 宋代制砲技术的关键是制梢,于夏季6 月或冬季11、12 月砍划栎木、檀木, 以枝节少者为佳,置于沟渠内浸泡100 多天或半年,然后去皮阴干,再用木架 固定,如张盘新弓,然后用麻绳和生牛皮相间捆绑,如此捆绑,晴天则皮紧绳松, 阴雨天则绳紧皮松,可保证梢木质材稳定,通直而不变形。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