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锋-在不断转轨中成功前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钱学锋-在不断转轨中成功前行

钱学锋:在不断转轨中成功前行   在投资界闻名遐迩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里,通往投资大师巴菲特本人办公室的走廊入口上方挂着一块大大的标语牌,上写:“Invest like a champion today(今天像冠军一样去投资)”,公司成员们早上进入办公室前都会抬手摸一下这块牌子。被巴菲特奉行的这一事业理念,同样出现在上海汉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理资本”)一进门的墙上,每个走进公司的人都能看到它。“我喜欢巴菲特的这句话,第一次看到时就喜欢上了,所以我把它挂在汉理资本的墙上,用来激励自己,也激励公司的每一位员工。”汉理资本创始合伙人钱学锋这样解释道。 23岁以访问学者身份进入牛津大学深造;在千里挑一的残酷竞争中成功胜出进入耶鲁法学院就读;在年逾不惑之际以1万美元起家踏上创业旅程——这就是钱学锋,一个总是放眼明天,不断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一个投资行业的创业者,最享受的就是在路上的感觉。” 成功人生源自勇于离开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都很保守。尤其在当时国内物质生活水平数一数二的上海,10个人中有9个不愿去外地生活,而钱学锋就是那1个与大家反道而行的人。身为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他从小就梦想着有一天走出这座城市,去看看其他地方的风景。一颗不安于现状的种子在钱学锋的内心萌发,让他对未来充满向往。 1980年钱学锋参加高考,他的高考总成绩位居上海地区外语类第三名,他的名字因此还登上了《解放日报》。作为上海考生,钱学锋的成绩可以稳稳考入第一类志愿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想进入第二类志愿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更是轻而易举。“我想去北京,想做一名外交官,我觉得外面的世界肯定很精彩。”抱着对未来的希冀,钱学锋选择了录取要求比第一类志愿院校更为严苛的北京外交学院,去就读五年制的英语和国际政治专业。 大学期间,钱学锋一直不满足于教室、食堂、宿舍这样“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大四一开学,他开始投入社会实践。凭借一直以来的英语特长,兼职英语教师成为他勤工俭学的职业首选。1984年,在东长安街6号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即如今中远集团的前身)那红色的办公大楼里,人们常常能看到钱学锋那匆匆前来为公司员工讲授英语的身影。“现在来看,那时的经历也算是一种简单的创业。” 钱学锋早就认定一个道理:人生就像一段旅行,如果贪恋眼前的美景必然会错过更多精彩,只有不断前行才能不断发现新的美好。当英语教师这份工作无法带来更多收获时,他的选择是作出改变。大学第五年,他进入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律师事务所实习。这段实习经历让他开始对法律专业有了全面了解,这也成为他日后考入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铺垫。钱学锋记得很清楚,当时中信律师事务所的所长是一位姓顾的老先生,他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民营资本家,曾担任中信集团创始人荣毅仁的副手。得知钱学锋即将毕业,顾老先生主动邀请他加入律所。“现在看来,这家律师事务所真是人才辈出,很多京城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自导自演的“三国演义” 大学毕业前夕,循着自己最初的理想,钱学锋顺利考取了外交部高级翻译的职位。包括他在内,全校毕业生中只有7个人成为高级翻译培养对象,他们获得了改革开放早期公费留学的资格。年纪轻轻便以访问学者身份进入世界著名学府牛津大学深造,这绝对算得上令人艳羡的机遇。考取北京外交学院让钱学锋走出上海的小天地,而赴英研究国际关系问题让他看到了更宽广的外部世界。 在英国留学的一年,钱学锋收获良多。当时,他将自己撰写的一篇以中国及核裁军政策为主题的论文,提交给在意大利召开的一个国际会议的组委会。让他感到有些意外的是,不仅论文被大会采用,主办方还提供给他一笔奖学金,使他能亲临远在意大利的会场宣读自己的论文。那时候,对于大多数只有23岁的年轻人来说,如此经历恐怕只有在梦中才能获得。钱学锋回忆说:“当时我已经隐约感到,国际社会对于来自中国的信息非常感兴趣,同时他们也非常不了解中国的新形势。” 光阴如过隙白驹,短暂的留学生涯极大地丰富了钱学锋的视野。“我想留在英国继续深造,而且也成功申请到了进入剑桥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这两所顶级学府攻读硕士的机会。”他说,“但当时组织上要求我们回去,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最终我还是回到了祖国怀抱。” 1986年,回国后不久,钱学锋离开外交部翻译室,进入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在那里,我度过了两年青春时光,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见识到巨大反差的两年。”钱学锋的宿舍离市区很远,每次班车快到宿舍的时候都能听到野狗在叫。体验过发达国家的舒适生活后,回到这个办公和居住条件都非常有限的地方,真好比两世为人,但钱学锋对此却甘之如饴。“业余时间我写了很多社论,并在1987年底成为《中国青年报》的国际问题特约评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