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境下民族精神重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语境下民族精神重振

历史语境下民族精神重振   [摘要] 泰德 ·休斯的《乌鸦》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诗集,主人公乌鸦的形象也备受争议。在当时英国由日不落大帝国沦为二流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吉利民族精神处于萎靡不振的历史语境下,以擅长描绘凶禽猛兽著称的休斯选择外形丑陋、漆黑,但是性格坚韧、自信、乐观、百折不挠且脚踏实地的乌鸦作为诗集的主人公,旨在激活英国人的心理活力,重振英吉利民族精神中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最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泰德·休斯;乌鸦;历史语境;民族精神重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13-03-05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英国桂冠诗人泰德· 休斯诗风嬗变探析:从‘阳盛阴衰’到‘雌雄同体’”,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 (2012)第289号。 [作者简介] 李子丹,女,白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英语诗歌。(白城137000) 上个世纪后半叶,英国桂冠诗人泰德· 休斯(Ted Hughes,1930-1998)以其鲜明、活力四射的动物意象、跌宕起伏的诗歌韵律以及雄浑、大力的诗风而蜚声英美诗坛。《乌鸦》(Crow,1970)是休斯继成名作《雨中的鹰》(Hawk in the Rain,1957)之后的第四部诗集。《乌鸦》出版之后,欧美批评家对其毁誉参半。以凶禽猛兽诗享誉大洋两岸的休斯为何一改以往的诗风,选择乌黑、丑陋且叫声刺耳的乌鸦作为诗集的主人公?国内学者李成坚与刘国清都曾分别对《乌鸦》做过研究。李成坚主要论述了《乌鸦》的主体意象及其独特诗风,她认为乌鸦是休斯对战后英雄主义的重新打造,是西方人寻求精神出路的展现。而刘国清则侧重探讨乌鸦形象中所蕴含的生态关怀以及对理性主义的批判。英国休斯研究学者凯斯·塞加(Keith Sagar)断言,“尽管休斯的作品常常看起来与历史无关,(但是)其作品还是需要从历史语境来加以解读。”[1](73)本文拟结合历史语境,从与其他学者不同角度来分析诗人的创作初衷,解读乌鸦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 一 英国人一向以岛国情结著称,而岛国情结又是促成英吉利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英国人深厚的岛国情结。从地理位置上看,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将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其他地区隔离开来,使之成为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岛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英国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契机与巨大辉煌,也使英吉利民族对岛国形成了牢固的优越感和依赖感。这种岛国情结在促使英吉利民族精神在具有自信心、自豪感和开拓性的同时,也带有保守、怀旧、自大等明显特点。 英国是工业革命开始最早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工业的飞速发展,驱使它不断地扩张以寻求海外商业市场。在1588年的海战中,英军彻底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这标志着英国海上地位的提升。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军又重创法国和西班牙舰队,确立了英吉利在海上不可动摇的霸权地位。英国进而在全球占有殖民地,一个全新的“日不落大帝国”的雏形初现。但是从维多利亚鼎盛时期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社会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两次世界大战又使英国蒙受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打击,英国失去了在全球的控制力与影响力。而战后福利国家破灭,英国病蔓延以及民族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与各殖民地的纷纷独立,使英国丧失了传统的市场和原料来源地,最终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解体、坍塌,也粉碎了英国臣民对未来的梦想,致使英吉利民族精神处于萎靡不振的低谷。纵观英国国民身份的变化就“好像是在观看罗马人变成意大利人。”[2](275) 英国的状况正如罗伯特· 科尔斯( Robert Colls)所描绘的那样:“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5年内,‘衰落’(decline) 就成了英国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融入了国家的政治中心,成了这一国家自我评价的核心”[3] (143),“也成了当代英国文学的一个主题”[4](3)。以菲利普· 拉金(Philip Larkin)为代表的运动派诗人是这一时期英国诗坛的中坚力量。拉金创作了很多诗篇,但其笔下几乎见不到一片绿叶,这也正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在那首著名的《降灵节婚礼》 (“The Whitsun Wedding ”)一诗中,拉金用具体而准确的语言把英国国情及破败景象描写得惟妙惟肖: 整个下午,热浪熏人几英里,/向南朝内陆呈弧线行进,/宽阔的农场往后逝去,牛群影子很短,/河上飘着工业废渣。/一间温室闪过,很别致:树篱时上时下:/ 不时传来一股青草味,/ 知道又一个乡镇,没有特点的新镇/用方圆几百亩的废气车迎接我们。/工业废水横流和臭气熏人的车厢。[5](304)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