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乡土之变中传媒文化责任呈现.docVIP

城市化乡土之变中传媒文化责任呈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化乡土之变中传媒文化责任呈现

城市化乡土之变中传媒文化责任呈现   《浙江日报》的《美丽乡村》周刊以“三农”为主要报道对象。“在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试图用开放的视角和人文情怀记录中国农村的变化和演进。”这份运行了两年多的周刊,在浙江这片中国城市化较有特色的地方记录下了时代脉动。走读: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 “走读”是《美丽乡村》周刊的品牌栏目,也是周刊最常见的表现形态。它要求记者深入乡土社会,边行走边记录。在浙江,都市文明、资本意识在农村的渗透,不仅对传统农耕生活产生解构作用,而且,伴随着这个进程,一种对乡村的重新审视,蕴涵着城镇化的整体转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相对于传统的乡土叙事而言,《美丽乡村》周刊的“三农”报道紧跟时代变化,表现层次和范围更广泛,有更强的现实气息。 《水稻与苗木的争夺战》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独立调查,讲述了富春江畔1700亩水稻田命运的故事,种植苗木经济效益明显高过种粮,农民如何选择?报道开头,特意选择了农历“芒种”那天,在中国农村传统的“夏种之时”,种粮大户周午福掀开了播种季的序幕。近三年来,相邻的萧山大面积种植苗木,频频创造高产纪录的千亩粮食功能区危机四伏。最终,“耕者有其田,以安身立命”的观念占了上风,但仍埋下—个悬念——这场“稻香保卫战”的结局到底会如何? 《美丽乡村》周刊时常记述的,就是这样一些值得关注和探讨的现实案例,展露后工业时代的乡村现实,这背后,不仅是粮田的命运,更是农民的命运。 《灶头边的村庄》是一个独特的专题策划,它从一开始,就让这趟“浙江乡土美食的寻味之旅”脱离了纯粹谈论美食的范畴。浙江11个地市,从海岛到山区,从城镇到乡村,报道从2013年1月在《美丽乡村》周刊推出第一期4个整版,计划历时一年完成。 《泥土的味道》《自然的味道》《时间的味道》《家园的味道》,四个章节的主题展现了策划深刻的内涵和主旨:记者寻访的不仅是美食,更多的是美食背后——有山有水的地域、有共同生活习性的族群,展现一种真切的“乡村味道”。 时间,改变了灶头上的村庄,锅里的乡土美食。农民,也跟着城市化的脚步,走出了别样人生。专题策划者用一种全新视角解读乡土美食的内涵,体味其中与自然的交融变迁,对家园的忠诚和眷恋。 另一个典型的策划是2012年5月,借”中国旅游日”之机,记者从浙江宁海出发,沿着徐霞客曾走过的道路,对徐霞客游线有关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文化遗产点,进行了一次历时25天的重访和记录。一条399年前的旅程,一路寻迹,感悟那段与旅行交织的人生,实际是认识自然之于人类的意义。 《美丽乡村》周刊的很多报道,都有别于一般农村报道的平铺直叙,带着浓厚的情感和思考,渗透了对变迁中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学解析,所透露的是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乡土中国情结。记录:城乡变迁中的行进脚步 一道看似随意的墨迹,是《美丽乡村》周刊“记录”栏目的标志。它的旁边,有这样一段话:记录一段状态,记录一种生活,记录城与乡的牵连,记录行进中的人们的内心。栏目名看似平淡无奇,却收获了最多关注。从题头的这段话不难看出,它着重记载了城市化背景下的融合和冲突。城市化,是一道宏大、复杂、艰巨的命题,关系到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动力,也关系到数亿市民、农民的微观生活与福祉。 改变乡村,寻找中国乡村社会的生存之路,这几乎是中国几代人执著的追求:从费孝通的“江村”、晏阳初的“定县”到温铁军的定州“翟城村”都是乡村调查的范本。而《美丽乡村》周刊所寻找的,是浙江乡村建设中的种种创意和实践。 作为感知社会变革的最敏锐触角,一直以来,大众传媒的文本越来越多地被当作考查社会变革进程的重要参考。例如在中国报纸和白话文尚未流行的19世纪中期,1851年创刊的《纽约时报》怀着宗教目的以及商业动机,在大洋彼岸记录了上海城市化的步伐。而在新一轮城市化的浪潮面前,《美丽乡村》周刊所采纳的视角,也跳出了单一的农业领域,更关注城乡融合中发生的故事。 《山里实验:混搭与碰撞》,讲述了一个平凡、封闭,甚至有些被现代文明遗忘的小山村,极富想象力地把动漫卡通和乡村话语联系在一起。“山里故事”是一出真实的乡村动漫剧,它将“乡村动漫节”如何重新创造财富、恢复公共生活、建设完美乡村,展现得细节分明。一直想搬下山去找活路的老农,被山谷里的蜘蛛侠吸引,整个村子,也“仿佛注入了一股精气神儿”。记者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一城乡文化元素的良性互动的画面,以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本性,传达给读者一种理念:“越贼市,越乡村”。 正是由于拓宽了关注领域,挖掘了话题的深度。《美丽乡村》周刊尝试让三农报道在重大事件面前亦发声,不缺位。专题报道《触摸奥运的乡村女工》推出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前。选题源于2010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