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安徽当涂民歌历史沿革
浅议安徽当涂民歌历史沿革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当涂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歌在该县流行极广,且种类繁多。
一、历史溯源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早在六朝时期(220-589)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长期生活在当涂的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民歌范畴。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1949年以后,当涂人民创作民歌、传唱民歌形成了热潮,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至鼎盛阶段。
二、文化特征和艺术特色
当涂民歌是一种口碑艺术。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目,都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即兴的不自觉的磨研、锤炼中,日益精炼、成熟。但即使如此,它仍然要继续经受歌者们口传的反复推敲,这是一个永远不结束的创作过程。在这样一个永不结束的过程中,歌者们所遵从的最重要的美学原则就是简洁、精炼。即无论词曲,都应以最简单、明畅、质朴的语汇、技法表达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长期以来,当涂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口头文学作品,饮誉海内外的当涂民歌即是其中之奇葩。其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歌在县内流行极广,且种类繁多。当涂民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平原、圩区、丘陵山区的民歌异彩纷呈,形成多种体裁。
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舞调;流行于博望、湖阳、新市一带的是船歌、渔歌、灯歌;流行于沿江采石、霍里、新桥一带的是秧歌、对歌、门歌等。当涂民歌语言丰富,结构完整,曲调多样,唱法独特,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性民间音乐和语言艺术的魅力,代表曲目有《打麦歌》、《放牛歌》和《姐在田里薅豆棵》等。当涂民歌的歌词内容绝大部分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热情和爱情生活。历史悠久、蕴藏丰厚。没有任何人能够怀疑当涂民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所积累的传统底蕴。
三、发展现状
当涂民歌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不仅演唱形式从村野走上了舞台,记载方式由口头记忆进为书面记载,而且大批精品从当涂走向了全省、全国和海外。
1954年冬,《打麦歌》被选为全国首批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优秀节目,灌制成唱片,风靡全国。1956年11月,当涂民歌以数量多、质量高,连续参加芜湖地区和安徽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轰动全地区、全省。《熟透的庄稼一片黄》、《小妹子送饭下田冲》、《放牛歌》等5首获省级节目优秀奖,《玉莲子》获省级演出奖。1957年1月,上述获奖节目连同当涂县优秀民歌手赵秀英、汪宗领入选安徽省代表团,参加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获得高度评价。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观赏了当涂民歌的演唱。国家级刊物《民间文学》刊载了《姐在田里薅豆棵》的歌词。
优秀的当涂民歌还引起了众多专业文艺团体、著名作曲家、歌唱家和音乐出版部门的极大兴趣。中央歌舞团、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安徽省艺术学校,安徽省群众艺术馆、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和著名作曲家时乐蒙、瞿希贤、巩志伟以及著名歌唱家陆青霜、姜志均先后来当涂采风,学习当涂民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于1980年2月录制《芝麻开花节节高》等13首当涂民歌,经常在省内外播放。1982年,中国唱片社将《打麦歌》、《熟透的庄稼一片黄》、《小妹子送饭下田冲》、《唱得绿海泛金波》、《丰收歌》、《回娘家》、《划龙船》、《快乐的鸭老哥》、《一把小伞亮铮铮》等9首当涂民歌灌制成立体声唱片,向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发行,当涂民歌开始走向国外。安徽省、北京市、上海等多家音乐出版社多次选载出版当涂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选载40余首当涂民歌,使当涂成为安徽省入选民歌最多的县,从而获得了“民歌之海”的美誉。
四、传承意义
马鞍山地区的民歌小调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建国以后,民歌搜集和整理工作得到多方的高度重视。在文艺工作者的精心培育下,《打麦歌》风靡全国,时乐蒙、瞿希贤、巩志伟等作曲家先后到当涂采风,对当涂民歌给予高度评价。
当涂民歌是当涂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典型代表,经过历代文化人的艺术加工后,更具有了高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
当涂民歌起源和流传很早,据记载,明末清初就有民歌的演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口头创作了大量的民歌,干什么农活就唱什么歌。这些民歌曲词优美,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方整,节奏轻盈明快,以其清越、悠扬、婉转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解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