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遗址建筑平移保护和加固改造
浅论遗址建筑平移保护和加固改造 摘 要:遗址建筑的平移保护与加固改造体现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延续,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遗址建筑的平移保护与加强改造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札达县遗址建筑;平移保护;加固改造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遗址建筑传达着一座城市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不可复制的历史信息,谱写了一座城市走过的光辉岁月,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先人们遗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财富。将其完整真实地传给下一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座城市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下文以工程实践----阿里地区札达县遗址建筑的平移保护和加固改造为例,探讨遗址建筑的平移保护与加固改造。
1、阿里札达县的概况
阿里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最西端,面积辽阔。阿里曾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但由于历史及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许多遗址、文物都亟待保护。札达县属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行署管辖,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最西端,西、南两面与印度交界,西北端与克什米尔毗邻,东、北两面分别与阿里地区普兰、噶尔两县接壤。全县面积2.7万平方公里,边境线全长570公里。现有人口5600多人,居民绝大多数为藏族。1996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决定将抢救、保护阿里地区遗址建筑作为自治区文物保护的重点工作,也作为国家文物局的一项重点工作和援藏项目。
2、阿里札达县的主要遗址建筑及其存在的险情
由于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札达县的遗址建筑相当多,价值重大。据1992年对阿里地区全面文物普查统计,札达县内有遗址11处,古建筑寺庙2座。古遗址内一般既有寺庙及一般房屋,又有保存较好的洞窟,不少洞窟内保存有图案精美、艺术价值极高的壁画。阿里地区仅有的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和托林寺均位于札达境内。札达县其他规模和影响较大的遗址还有:东嘎扎西曲林寺遗址、皮央遗址、多香城堡遗址、香孜遗址、达巴遗址等。
阿里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困难,经济状况较为落后,进行各项工作客观上都存在较大困难,古遗址、寺庙的维护维修、清理发掘等项工作进行得相对较少。札达县的各处遗址建筑荒废已久,在风雨的侵蚀下破坏不断发展,有些遗址甚至出现了险情,威胁着它们的安全。寺庙建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普遍遭到破坏,所存完整建筑不多,而且这些建筑也多存在隐患。古格遗址、托林寺、东嘎·皮央遗址的概况及存在险情简述如下:
2.1古格王国都城遗址
位于札达县札布让区象泉河畔2公里处的一座土山上,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寺庙、民房、王宫建筑、暗道、洞窟、佛塔、碉堡等各类建筑。该遗址是当年雄踞西藏西部的古格王国所遗留下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建筑群。该遗址1985年初步调查清理时出土大量遗物,但对大多数坍塌房屋未予清理。在风雨长期的侵蚀下,遗址出现了险情,主要表现是:残墙断壁、洞窟及局部山体的开裂坍塌威胁着遗址的安全;雨水的冲蚀和不良的排水状况直接导致墙体、山体遭受严重破坏;五座完整建筑虽经1987年初步维修,但屋面仍存在隐患。
2.2托林寺
位于札达县城的西北部、象泉河河床南侧高47米的台地上。有多座殿堂、僧舍、佛塔、塔墙等建筑,规模较大。该寺创建于10世纪末,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以来西藏最出名的寺院之一。寺内主殿迦萨殿系仿桑耶寺而建,建筑形制独特,是西藏古建筑中的上乘之作,影响深远。目前除红殿外,其他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毁坏。迦萨殿屋顶、殿内塑像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目前墙体尚存,修复尚有较可靠依据;白殿屋面严重渗漏雨水,梁柱变形;金殿、佛塔、塔墙等建筑也亟待抢救保护。
2.3东嘎·皮央遗址
位于札达县城东北30公里处,是两处相距2公里的较大遗址。对东嘎和皮央遗址的调查和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各种清理发掘尚未进行。东嘎遗址的三座壁画洞内有精美的壁画,由于山体的开裂剥落,洞窟内出现较大裂缝.严重威胁着洞体的安全。皮央遗址的杜康和护法殿前殿出于收集、收藏经书和防水的需要,应加强保护。
以上各处遗址洞窟和建筑物的壁画艺术价值极高,但普遍存在空鼓开裂、壁画颜色脱落变化等问题,同时1997年新发掘出的遗址壁画也存在防风化的问题,需作加固保护处理。
3、遗址建筑的平移保护与加固改造方案
阿里地区遗址建筑抢救工作组各专业人员于1997年5~7月先后进入札达县三处文物点进行工作,在充分勘察、详细测绘的基础上,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分别提出遗址抢险加固、建筑维修保护、壁画保护加固的方案等方面的计划。
3.1古建筑的抢险维修方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