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地球-杭州第七中学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地球
华东师范大学 化学系 胡波华东师范大学 生物系 张映辉
地球起源的几种假说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几千年来,人类从没有间断过对自己居住的这个星球的探索。但直到18 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以及望远镜的发明,才使得地球起源的科 学假说被相继提出,有代表性的主要假说有如下四种:
1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说康德认为,宇宙太空中散布着微粒状的弥漫的原始物质,由于引力作用,较大的微粒吸 引较小的微粒,并聚集形成大大小小的团块。团块形成后,引力也随之增大,聚集加速,结 果在弥漫物质团的中心形成巨大的球体,由于排斥力和集结时的撞击力,使这一巨大的球体成为旋转体,原始太阳由此形成。而球体以外的原始物质在原始太阳的作用下,围绕太阳赤道形成扁平的旋转星云,其星云物质又逐渐聚集成不同大小的团块,逐渐形成行星。行星在 引力和斥力共同作用下绕太阳旋转并自转。其模式是:基本微粒团块行星。
2拉普拉斯星云说1796年法国数学家PS拉普拉斯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中,独立地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拉普拉斯认为,太阳系的原始物质是炽热的呈球状的星云,直径远大于现今的太阳系直径,并缓慢地转动。因散热冷却,星云逐渐收缩并变得致密,转动速度也逐渐变快。由于赤道附近离心力的不断增大,星云逐渐变成星云盘,当离心力超过向心力时,赤道边缘的物质便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旋转的环(拉普拉斯环),并相继分离出 与行星数目相等的另一些环。星云的中心部分最后形成太阳,各环在烧太阳旋转过程中,环中的物质逐渐向一些凝块聚集形成行星。行星又以同样的方式分离出环,再凝结成卫星。这一成因模式可概括为: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3霍伊尔沙兹曼假说本世纪60年代,英国天文学家E-霍伊尔和德国天文学家-沙兹曼从电磁作用机制提出新的假说。他们认为,原始太阳系是温度不高,转动不快的一团凝缩的星云,随着收缩的加剧,转动速度加快,当收缩到一定的程度时,两极渐扁,赤道突出并抛出物质,逐渐形成一个圆盘。此后,中心体继续收缩,最后形成太阳。由于星际空间存在着很强的磁场,太阳的热核反应发出磁辐射,使周围的气体圆盘成为等离子体在磁场内转动,当太阳与圆盘脱离时,其相互间就发生了磁流体力学作用,而产生一种磁力矩,从而使太阳的角动量转移到圆盘上,并使圆盘向外扩展。由于太阳风的作用,轻物质远离太阳聚集成 类木行星,较重的物质便在太阳附的聚集成类地行星。
4戴文赛星云说1974年中国天文学家戴文赛提出星云说,使中国对太阳系起源的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戴文赛认为,57亿年前,有一个比太阳系大几千个的星际云,因此缩内部产生漩涡流,并破裂成上千个星云团,其中一个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由于该星云团是在涡流中形成的,所以其一开始就自转,而且角动量很大,并且因自吸引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由于角动量守恒,转速加快,星云渐扁,并释放大量能量使温度逐渐增高。原始星云收缩到大致为今天海王星轨道大小时,其赤道处的离心力等于吸引力,赤道处物质便不再收缩,但是星云内部的收缩还在继续,于是便形成了边缘较厚,中心较薄的双凹镜形的星云盘。盘心部分收缩密度较大而形成太阳,其余物质的固体微粒通过相互碰撞和引力吸积作用,逐渐聚成行星。
具有圈层构造的地球
地球物理测试数据表明,我们的地球具有一定的圈层构造,并且依据地震波波速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而变化。据实测,地内有两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界面)。第一个界面位于5~60千米深处,此界面是南斯拉夫学者A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简称为莫霍面,即地壳与地幔的界面。
另一明显界面位于2885千米深处,是美国学家B古登墨于1914年发现的,简称为古登堡面,也就是地幔与地核的界面。
地壳是地球最外的一圈,是莫霍面以上固体地球的表层部分,为岩石组成的薄壳,占地球总体积的155%,总质量的0.8%。地壳厚度变化较大,大洋部分地壳厚度小,约2~11千米,平均厚7千米;大陆部分厚度较大,平均35千米,最厚处可达70千米以上,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壳下面是地幔,即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部分。其体积占地球的82.3%,质量占67.8%,是地球的主体部分。地幔有上、下地幔之分。从莫霍面到670千米深度之间为上地幔。现代地球科学中把上地幔顶部比较刚性的部分与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厚度在全球并不一致,大洋中最老部分约100千米,而洋中脊最新部分只有6~8千米;大陆岩石圈厚度约60~120千米。岩石圈底部分布有物质呈熔融状态能够长期缓慢变形的部分称为软流圈,厚约100千米,这里有大部分火山、地震的发源地。下地幔深度在670~2885千米之间,主要成分 除硅酸盐外,金属氧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雄101年国中技艺教育学程学生技艺竞赛-海佃国民中学.DOC
- 高雄95学年国民中小学校长遴选检讨会会议议程.DOC
- 高雄九十学年高中资讯能力复赛题目.DOC
- 高雄冈山镇寿天国民小学校园登革热防治工作实施计划-Loxa教育网.DOC
- 高雄左营国民小学八十九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总体课程-溪埔国小.DOC
- 高雄幼儿园幼儿发展筛检普查流程-高雄政府教育局.DOC
- 高雄楠梓区楠梓国民小学104学年第1学期-楠梓国小.DOC
- 高雄民权国民小学九十二学年第一学期年级家族-菁寮国民小学.DOC
- 高雄民权国民小学九十二学年第二学期-菁寮国民小学.DOC
- 高雄立小港高级中学九十三学年第一学期始业-高雄立小港高中.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