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经》成语中民俗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诗经》成语中民俗文化

试论《诗经》成语中民俗文化   【摘 要】《诗经》是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成语是其文化与语言精粹出的文字艺术,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学和史学内容之外,并且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及民俗文化。本文从《诗经》成语的界定、体现的民间观念、社会组织民俗三方面着手展开讨论,举例分析《诗经》成语中较为典型的成语,从内容、思想内涵、社会价值几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再现历史的细节和真实,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周代统治者及百姓的社会习俗、伦理观念、道德信仰、价值取向等。进一步强化人们对《诗经》史料价值的认同和肯定,为综合探讨《诗经》成语的内在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诗经 成语 民俗 伦理思想 礼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182-04 一 《诗经》成语的界定及民俗文化的含义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成语不但有深厚的内蕴,还具有意味深长的修辞价值,运用成语实际上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含义深刻,运用得当,可以起到言简意赅、增强文势、丰富语言意蕴的作用。在深入探讨成语蕴涵的民俗文化之前,对《诗经》成语的界定和民俗文化的含义做以下说明。 1.《诗经》成语的界定 《诗经》成语是指首创于《诗经》之中和后人从《诗经》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凡是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之一的即可判定为《诗经》成语。本文先以《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诗篇为原典,再参考目前国内收录成语数目最广泛的由刘洁修主编的《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来收录整理源于《诗经》的成语。根据整理筛选,出自《诗经》的成语共有343则,其中出自“国风”的成语共153则,出自“大雅”、“小雅”的成语共172则,出自“颂”的成语共20则。但经过仔细比对研究之后,发现其中有数则词语与《诗经》原句有所出入、后人对其进行添字、删字、换字等改动或其性质不符合成语的定义的情形。 第一,《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同时有“鸠居鹊巢”与“鹊巢鸠居”两则成语。该成语出自《召南·鹊巢》,原文为“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但翻阅许多文学典籍,可以明显发现前者较具有惯用性。现今成语字典多以“鸠居鹊巢”为主,因此“鹊巢鸠居”应删除。 第二,经过后人锤炼加工后的成语。用抽选法构成的成语——抽选法是指后人直接从原文选取最能概括原文字句意思的词组成新的成语。如:凤鸣朝阳:《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第三,用换字法构成的成语——换字法是指在诗句原文中本来就存在某些四字结构,后人在使用时,特意用其他字代替原文中的某些字,整个四字结构改动后的意义与原文的意义基本一致。如:毕恭毕敬:《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该成语将“必恭敬止”中的“敬止”改为“毕敬”,改动后的词义保持不变,念起来更加顺口。 以上这些都属于《诗经》中的成语。 2.《诗经》成语体现的民俗文化的含义及类别 汉语演变的历史说明,成语是词汇中最富于稳定性的语言现象。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在语言发展内部规律的支配下,一般词汇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成语则大都沿用下来,古今成语一脉相承。这样,社会文化的深厚历史沉积和印记,也就残存在成语里。所以通过对成语词源的考察,能看到民俗文化的诸多方面。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的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宗教及巫术、婚丧嫁娶等。 例如,表现日常生活民俗方面的成语,“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赞美仲山甫相貌和善有威仪,办事谨慎守法则;“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称道他聪明而富有智慧,保全节操尽职责;“夙夜不懈”赞扬他白天黑夜不懈怠,勤奋忠君。均出自《大雅·烝民》。 《诗经》成语中表现劳动生产民俗方面的成语也占有一定比例。成语“千仓万库”出自《小雅·莆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中国农业正处于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增多,当时已种植黍、稷、稻、麦、菽、麻等各种谷物。成语“时和岁丰”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 二 《诗经》成语体现的民间观念 民间观念是指在民间社会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生活禁忌、伦理道德、万物哲理的观念。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禁忌、俗信、民间诸神、情恋婚姻观念、人生哲理、君臣之礼、长幼之礼。 1.伦理思想 农业社会是一种群居的生活形态,在这样的形态下,必定十分注重家庭内的伦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