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谈抗战时期西北手工纺织业发展
试谈抗战时期西北手工纺织业发展 [摘要]作为西北民众生活中的一种副业,西北手工纺织业在抗战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毛纺织和棉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清晰可见。此现象在西北各个省份都有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北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在抗战中的贡献。
[关键词]西北地区;抗战时期;手工纺织业
[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044-02
自古以来,穿着问题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西北地区向以畜牧业发达著称,有着丰富的羊毛原料。所以毛纺织品较丝绸、棉布历史悠远,毛织物相对于当地人民来说也更加实用和重要。这里的人们利用当地充分的畜牧业、农业资源,开发了毛、棉、丝、麻等手工纺织业。
一、抗战前西北手工纺织业发展情况概述
远在秦汉以前甘肃皋兰等地即拈毛成线,织褐为衣。在清代甘肃方志中有很多州县出产毡褐的记载,其中通渭出产的毛布、毛毡名列前茅,皋兰县和凉(今武威)、甘(今张掖)、肃(今酒泉)各州所产的毛褐也都备受人们的喜爱。由于甘肃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土不宜桑,种棉纺织,概置不讲,布帛之价,贵于别省”。受此种条件限制,棉纺织在甘肃只是零星的分布于若干地方。甘肃毛纺织业的发展,恰恰弥补了棉纺织的不足,成为当地民众中的重要衣被原料。
清代,西北地区的手工纺织业主要集中于陕西、新疆这两个地区。陕西方志中关于各地男耕女织和出产土布的记载比较普遍,甚至出现少量替别人织布的机匠。陕西关中、陕南均为产棉区,因此手工棉纺织业很发达。民国初年,山西有十几家棉纺织工厂。1922年,泾阳、三原、高陵、户县等地相继试办了一些纺纱工厂。这类工厂规模较小、资本少,由于受时局和资金短缺的影响,在开创一两年后纷纷停业。清代乾隆年间,在陕西地方官员大力提倡下,使一度废止的蚕桑业得到复兴,民间从事丝织的人也不断增多。新疆手工毛纺织业,早在唐代就比棉纺织要普遍,其中以阿克苏的毛纺织最为著名。至清代,由于进贡的需要和当地民众生活的需要,使得新疆毛纺织业进一步发展。而此时宁夏全省的手工业处于分散、细小的经营状态,致使宁夏手工纺织业几乎没有发展。它主要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自然经济色彩极为浓厚,在满足本地需要之余能运销外地的产品为数甚少。
抗战前的陕甘宁边区,“除粮食、羊毛外,其他一切日用所需,从棉布到针线,甚至吃饭的碗,均靠外来”。①家庭纺织业就其发展之广、与人民生活联系之深来说,它能把20万上下的妇女力量组织起来从事纺纱织布,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所以边区把开发纺织业摆在开发手工业的首位。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成立伊始,即开始策划中央、省、区、县四级国民经济部门的组织与工作,手工业有了开发和发展。
总体上讲,抗战前西北手工纺织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生产技术也有一定的改进,但由于西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国内形势所致,仍处于停滞的状态。
二、抗战时期西北手工纺织业发展情况
抗战时期,西北手工纺织业的发展最为迅速,不仅家庭纺织业进一步普及,手工纺织工场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得到蓬勃发展。
抗战时期的甘肃,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较快。当时全省每年自产棉花约420万斤,并从山西、新疆输入棉花约9000万斤,为家庭棉纺织业提供了原料保证。全省棉布年产量虽无确切统计,但据1940年前期各种调查数据估计,在2000万尺上下,比战前增加了一倍。1944年,全省650万人的衣着用布73%是土布。②在天水三阳川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纺织合作社6个。1942~1943年,农民银行派人在这里租住合作社联合社,并提供贷款,以机制面纱换取土布,土布中质量较好的由联合社批发销售,其余由生产者自用自销,这表明在甘肃一些地方的家庭棉纺织业已经开始逐渐向资本主义工厂过渡。
同一时期,甘肃手工毛纺织业发展也很迅速。1944年时,全省各地已成立生产各种毛织品的手工工场142家,它们大部分资金都很少,采用手工生产,其产量远不如农村家庭毛纺织业。③
据20世纪40年代统计,在陇南、陇东、河西等地的24个县,毛褐的生产以陇南最多,河西次之,陇东比较少。据调查,秦安等31个出产毛褐的县,年产量为29.7万匹,每匹宽1.5尺左右,长约3.6丈,约需羊毛80万斤、牛毛10万斤,专以此为主业者至少有5000人。其中秦安、天水、甘谷、临夏等地毛褐产量较大,销售量也较多。在农村由农牧民兼营的制毡业就有600家,从业者1000人,合计年产大小毛毡约45万张,需用羊毛150万斤。用毡制成的靴、帽等每年约30万双,需用羊毛80万斤。此外,甘肃农村手工纺织业者还生产以牛毛为原料的口袋,用于盛粮、盐、煤等。全省每年生产5万条,其中以河西的产量较大。
抗战以来外货来源减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