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人天性对抗历史与遗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诗人天性对抗历史与遗忘

以诗人天性对抗历史与遗忘   作为继里尔克之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最重要、深刻影响的德语诗人,保罗,策兰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了最美的德语诗歌。正是由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德语文坛影响极大的不来梅文学奖和毕希纳文学奖分别在1958年和1960年接连颁给了这位一生命运多舛的诗人。保罗,策兰虽然只活了短暂的五十岁,但他顶着死亡和暴力的写作精神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他毕生以诗为生存的依托,并以诗人的天性对抗历史和遗忘。他因诗而不朽,诗界也因他增添无限光彩。 保罗·策兰于1920年出生在今天东欧乌克兰境内的泽诺维兹城,这座城从公元299年至公元922年长达6个世纪的时期内一直是东西方的交通枢纽,包括犹太人、阿拉伯人、阿卡德人和腓尼基人在内的闪族就活动在这个语言混杂、融合了日耳曼和犹太及波希米亚多重文化的地区。因此,直到现在,策兰的身份依然是多重性的,罗马尼亚犹太人、奥地利诗人、乌克兰作家,然而这多重身份也让诗人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成了一个居无定所、四处流亡的诗人。策兰从十四岁就开始写诗,并逐渐接触德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歌德、海涅、席勒、尼采、卡夫卡、里尔克,都成了他的文学引路人,这也为策兰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毕业后,为了生计,策兰顺从父命,远赴法国学医。后来因为“二战”爆发,策兰不得不回到出生地泽诺维兹并在那里的大学转读罗马语言文学。 然而,命运对策兰是残酷的。1942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泽诺维兹,策兰被迫藏在一个罗马尼亚工厂主的工厂里,他的父母却被德军从家里拉去集中营。同年7月,策兰也被送到劳改集中营。三个月之后,父亲在集中营死于伤寒,不久,母亲因为不能劳动被纳粹活活打死。策兰在朋友的掩护下才幸免于难,后被强征为苦力修筑公路,历尽磨难。父母的死去给策兰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永久的创伤。此后他的诗风大变,几乎全部作品都立足于哀悼,尽管这哀悼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但策兰依旧以巨大的勇气和创造性书写着那些惨痛的往事。策兰发表于1945年令诗坛震惊的《死亡赋格曲》即是对这段悲惨生活忠实的叙述。 “黎明的黑牛奶我们喝下它在傍晚 我们喝下它在中午和早晨我们喝下它在夜里 我们喝啊我们喝啊 我们挖一个坟墓在空气里让你躺着不会太拥挤” 这首被誉为“20世纪最不可磨灭的一首诗”,因其强烈、悲怆而持久的艺术力量至今仍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策兰本人也说过他的诗歌“本质上都是对话性的,同样也可以看作自己与死亡之间的对话”。纵观策兰的所有诗作,似乎都是诗人站在荒野之上的呼告,迎着凄厉的现实,在悲怆的情感世界里寻找生命和艺术的真理。诗人仿佛要在黑暗中给行路人递来一盏灯,照亮前方无法预知的道路。 1944年,劳改集中营解散,策兰得以回到泽诺维兹,暂且住在第一任女朋友俄第蒂家。这年4月,前苏联红军再次进驻泽诺维兹,幸存者被允许回到家乡。策兰得到父母的房子,并前往乌克兰俄文大学学习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这期间,策兰给乌克兰地方报社翻译罗马尼亚文学以及叶赛宁、魏尔伦的诗歌。一年后,策兰来到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也正是这个时候,“策兰”成为了他本人的笔名,他开始是以Ancel为笔名的,后来又将其音节前后颠倒变成了“Celan”即策兰,拉丁文的意思是“隐藏或保密了什么”。这一改动对“策兰”以后的命运是决定性的:不仅他的身世,他略显“晦涩”的诗作、他悲剧性的内心、甚至他的死,都将被置于这个痛苦而又扑朔迷离的背景下。然而策兰究竟要隐藏或保密什么,无人知晓,只能成为一个巨大的谜语让人们去猜测。策兰曾把在布加勒斯特的这段时间看作是过渡时期,意味着在经历了战争时期的匮乏后,释放情感的时机终于到来,日子也终于可以过下去了。 1947年12月,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内开始大肆清除政治异己,文学界也缺乏自由,不少人冒着生命危险经匈牙利逃亡到奥地利,策兰也在其中。年底,策兰从罗马尼亚经匈牙利来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在维也纳,策兰认识了奥地利作家巴赫曼。策兰比巴赫曼大六岁,在维也纳的两个月里,两人的恋情也逐渐发展起来。他们之间的恋情在巴赫曼后来的小说里有浓墨重彩的描写。两个月,对巴赫曼和策兰而言,便是永恒。尽管两个月之后,策兰就离开维也纳去往巴黎。这短暂却又至关重要的两个月,成为他们一生的罂粟和玫瑰。可惜的是,后来巴赫曼觉得在她和策兰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隔阂,两人的恋情也无果而终,令人惋惜。恋人做不成,两人反倒成了亲密的朋友,且日后一直保持深厚的友谊。据说策兰的第一部诗集《罂粟与记忆》就是献给巴赫曼的。 策兰在巴黎期间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基塞勒。基塞勒不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不受偏见影响的女子,而且还是一个敏感的艺术家,她很欣赏策兰的诗歌,并从两人的爱情中得到艺术创造的灵感。很快,策兰和基塞勒就步入婚姻的殿堂。19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