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对当代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对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对当代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在世界的心理测量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分析研究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特别是从春秋战国到隋唐这一时期所涌现出的辉煌的心理测量思想理论成就,对于当前中国本土的心理测量研究领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心理测量;心理研究 一、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的研究意义 现代心理测量和测验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于19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科学心理学测验的起源,世界上一致认为1905年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Binet)和西蒙(Simon)共同编制的智力量表是心理测验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的测验。虽然近代心理学的故乡不在中国,但是有关心理测量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却是十分丰富的。从某个方面来讲,他们是近代心理测量理论和实践的发源之一。这一点,纵使许多西方学者也能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承认。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首先是一项爱国主义事业;其次可以学习古代学者探求真理与严谨治学的精神。所以,当前中国的心理测量研究领域就不能仅仅是关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还应该追根溯源,拿出足够的资源认真研究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比起西方的各种理论和思想,它们更为适合中国独特的文化和国情,更为值得借鉴和推广,特别对于目前普遍关注的着力维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社会更是如此。 二、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的研究 在心理测量的思想基础方面,中国古代的哲人们早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早在2500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所谓“习相远”就是认为人在后天的行为表现可能呈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同时还提出“上智”和“下愚”的概念,又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且不论以上观点本身正确与否,至少说明这些论述已经体现出人的智力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类别的分类思想,而这与现代测量学中的类别量表的见解是一致的。因此,著名的心理测量学家艾森克(Eysenck)就把“差异和分类”的思想直接溯源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关于上述差异的可测量性,中国古代的先哲们也有着确切的论断。例如,同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孟子,就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说法,明确指出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与物体一样可测量,这可能是关于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的可测量性最早的表述。 中国对心理测量和心理测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古代也出现了一些心理测验技术的萌芽。如董仲舒通过“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实验证明学习与注意的关系。而中国古代产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测量实践活动,则集中表现在对人才的评定和选拔上。从两汉到魏晋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王朝主要实行的人才选拔方法是举贤推荐制,以“贤、良、方、正”这四种品质为标准。虽然说这种举贤推荐的方式在“怎样测量”的操作化方面存在缺陷,但至少说明在”测量什么”,即在确定人才内容方面有着重大的贡献。特别是三国时期魏国刘劭所编著的《人物志》一书,非常详尽地描述了如何察举用人和品鉴人才。1937年,美国的施罗克(J.K.Shryock)曾将它翻译成《人类能力研究》在美国发表。书里所主张的“考课核实”方法,实际上遵循的就是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一致的原则。从人的体貌、言语、行为等诸多方面的观察入手以便判定其“心志”大小,从而归于圣贤、豪志、傲荡、拘懦等不同类别。同时,他提出详尽的“八观与五视”的观察方法,以尽可能地减少“考课”过程中的误差。②书中所提到的上述种种观察法,作为心理学中收集心理事实材料的方法迄今仍被沿用。在生理心理测量方面中国的古人们也有着突出的发现,例如:宋朝时期,通过对中风病人半身不遂和口眼歪斜症状的细致观察,王清任在《口眼歪斜辨》里提出了一个假设:“人左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右行,右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左行,有左右之互之义。”③王清任的这一观察结果,要比西方相关方面的专家所得到的类似实验结果早数百年。 中国古代最值得称道的心理测量的实践活动当属兴盛于隋唐时期,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这种人才的选拔方法不仅在诸多方面接近于近代心理测量的基本模式,而且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并且制度规范,内容完善,其考试形式有帖经、墨义、口义、策论和杂文(诗赋)等。另外,在具体测验方法和形式上也有颇多的创意。例如,其中的帖经,就近似于今天的填空题。还有一种对偶形式的题目,则与近代测验中的类比题极为相近。因此,一个普遍被认同的观点是:欧美各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直接移植于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 在中国古代的民间,自发的心理测量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并且影响深远。特别是春秋战国末期孟轲的门生乐正克所编写的《学记》,可以说是第一部将教学与测验结合起来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