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视角下看传统楚篆临摹及创作.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种视角下看传统楚篆临摹及创作

三种视角下看传统楚篆临摹及创作 利用楚简帛书的古文字资料进行书法创作,时下已成篆书创作中的潮流,我在多次参加全国各种书法展赛的评审工作中,最初看到拟楚简帛书的篆书作品还不是很多,也很有新颖感。由于此种篆书面目新颖,作者们看到写此路篆书入选、获奖的概率较高,是一条捷径,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去写楚简帛书。多数作者古文字知识很贫乏,靠查工具书集字,以笔墨表现来强化作品对视觉的冲击力。于是展赛活动中写楚简帛书篆书的作品成批量出现,但多数作品粗看很新颖,细读则使人倒胃口,不是错字叠出,便是点画无度,形质与神采兼善的佳作很难见到。 我记忆中较早见到拟楚简帛书的书法作品是在1985年河南举办的“国际书法大展”上,日本书家今井凌雪的一件巨幅楚篆四条屏,现已记不清写的什么内容,只记得这件拟楚简帛书的作品当时在展厅中很夺人眼目,使人耳目一新,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在这之前也有书家尝试简帛书入篆书作品中,如容庚、商承祚、蒋维崧这些古文字学者的作品中就有,但这些学者基本上是对原范本的忠实模拟,如日本今井凌雪这样强化笔墨表现力的楚简帛书艺术创作还是第一次见到。在国内的书法展览中,拿出拟楚简帛书作品参展者我是比较早的,20世纪90年代,记不清是国展还是中青展,我集楚简帛书的一幅八言联“含和履中驾福乘喜,年丰岁熟政乐民仁”展出,当时也很有新颖感与对视觉的冲击力。后来写楚简帛书的大潮来了,我就再也没敢在展览上拿出此类作品。上世纪90年代,多种楚简帛书的资料集及文字编先后出版,给书法创作者提供了方便,其中对我影响较大的是《包山楚简》与《郭店楚简》,相比较之下,《包山楚简》的书写风格要恣肆开张一些,我第一次以楚篆形式参展的那幅对联,明显可以看到受《包山楚简》影响的痕迹。比起《包山楚简》来,《郭店楚简》要显得秀美文雅一些,1998年我意临的《郭店楚简》中的《老子·第十九章》六尺对开条幅,是在刚买到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兴致正浓时所写的,比起从前写《包山楚简》,笔下自然趋于和平安静,心中也少了一些急于表现的浮躁。 后来我集了数十幅拟楚简帛书的对联,这里选的一幅集楚简帛书对联扇面,是2009年底在京集中创作一批扇面时的作品,当时写了五六幅这样的扇面,每幅扇面写三幅集楚篆的对联。篆书用朱砂写,释文及落款用墨,红黑相映,增强了形式美。由于是小字写矾宣扇面,所以行笔清爽挺健,与原来的楚简相近。2006年我集中写一批意临作品时,其中在一幅集楚简“长乐无疆”四字(66cm×55cm),取用日本少字数派的创作形式,行笔间增加草意,用墨强化浓枯燥润的变化,章法四边“出血”,中间空阔,只钤印不落款,以突出主题字,在形式上有现代派书法的感觉,但仍是一笔笔“写”出的字而不是“画”字。 我写字的兴趣数十年未减,但一段时间有一个重心,时有转移。对于写楚简帛书也是时冷时热,而心中的“楚篆情节”一直未了。不但关心楚简帛书,对楚金文也特别有兴趣。1998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我的书法集中,曾载入我临写的《鄂君启节》四条屏,记得当时我是在《文物》杂志上看到的资料,原刊出的字很小,将其放大复制然后临摹。后来又在上海《书法》杂志上看到《鄂君启节》的资料。2011年在张桂光主编的《商周金文摹释总集》中又看到了《鄂君启节》的清晰摹本,一时兴起,用尺八屏纸(230cm×52cm×4,红星牌棉料陈纸)又临写了四条屏,较十几年前载入作品集的那一幅要更成熟,写得更放松,用笔也更老到。2006年我的一组临帖作品中,有一件是临楚金文《楚王酓恙鼎》铭文的,此铭文字数不多,却极富特色,保持着手写体楚篆的特点,而与商周金文迥异。20世纪80年代在河南开封举办的“国际临书大展”中,我曾以临写此作参展,在展厅中众多作品的对比之间很醒目。2006年临写的这一幅用泥金纸,每行一条,行间镶接用粗纤维古色皮纸(66cm×50cm),泥金的华丽因古色皮纸的暗淡而增辉,作品形式富于装饰性。落款我以写经体楷书写道:“右临《楚王酓恙鼎》铭文。以当时手写体入钟鼎铭文颇为罕见,楚金文中浪漫奇诡之美,以此为最。丙戌秋。李刚田记。”我所写的这几幅楚金文,原范本的点画缘于刻凿在金属表面,显得挺细而流畅,我在临写时注意与临写楚简帛书的不同,其度把握在手写体与刻凿金文之间,既要表现毛笔自然书写的特点,又要接近原范本凿金而成的点画,于是加强了点线的流动感,而减弱了用笔的提捺轻重变化。此写法亦别有一格。 以前见到的两周、战国时期的文字多为金文。金文的载体形式和制作手段屏蔽了古人自然书写的庐山真面目,看到楚简、秦简、汉简及帛书,原来古人是如此写字的,写得如此天真自然,是钟鼎重器、秦汉刻石书法之外的一个前人未见到过的新天地。这些古文字资料的不断新发现,不但使古文字学的研究有了许多重要突破,同时书法家也利用考古的新发现及古文字学研究的新成果,开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