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关于中国台湾地区传统节日传承和变迁考察报告(1945—2010).doc

关于中国台湾地区传统节日传承和变迁考察报告(1945—2010).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中国台湾地区传统节日传承和变迁考察报告(1945—2010)

关于中国台湾地区传统节日传承和变迁考察报告(1945—2010)   摘要:通过对中国台湾地区半个多世纪以来传统节日传承与变迁状况的考察,可以看出,影响台湾传统节日传承与变迁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即官方政治的介入、民众的认同力量和急遽的社会变迁。我们认为,民间的族群、社群乃是一种多元的复杂构成,其相应节日亦具有传统性,官方的角色应尽量淡化;在民主化与本土化已成主流价值的当代社会,在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潮流中,应警惕因商业化的过多介入而使得传统节日浅薄化、空壳化的现象;当代学者应在为传统节日找寻出新的发展方向方面有所作为,拓展传统节俗中人文关怀的一面。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建设;台湾省;传统节庆活动;文化传承;变迁;民俗艺术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每个社会都会发展出特有的节日时间与相应的节日文化,其间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节日内涵,并由此成为人们认识该区域文化的入径。中国节日文化源远流长,虽经岁月流变,节日形貌损益不一,但依然大致保存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台湾地区同属于中国文化原生态,自17世纪以降,以闽南、客家为主体的族群大量渡海来台,繁衍生息,也将传统的中国节日文化带来;1945年随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政府人住台湾省,1949年国民党政府自内战中败退来台,200余万军民随之迁徙,大江南北各地节日风俗亦由这些新移民引入,台湾地区的节日文化样貌,因此更加丰富多元。 节日文化虽然是在民间自然生成与积累的,但也会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革。影响台湾地区节日文化变迁的因素,其一为官方政治的介入:战后以来,国民党政府管理机构对传统节日进行“现代性”的改革,伴随戒严时期(1949-1987)之威权体制,对诸多传统节日进行严格管控与改造;解严以后,官方从刚性的控制改为柔性的介入。而无论刚性或柔性,皆对传统节日造成极大影响。其二为社会变迁:近半个世纪以来,台湾地区由农业社会快速转型为工商社会,伴随都市化、市场经济、个人主义与自由化的风气,传统节日的节期依旧,但节日文化已大非昔日风貌。本文即以此两个主轴,考察中国台湾地区节日文化变迁。当然,其间新旧常变是交织进行着的。必须说明的是,本文的探讨时间是1945年以降,其原因除了政权鼎革,台湾省脱离日本殖民统治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在台湾得以全面发展外,现代化社会也在这半个多世纪快速形成,对传统的节日文化有更剧烈的冲击与变革,故将1945年之前的节日状况仅作背景式的提示。另外,台湾地区原住民的节日文化不同于汉族,由于篇幅所限,暂非本文探讨之对象。 一、传统社会之时间轴与节日习俗 每个社会群体都会形成其时间轴,以作为个人生活作息的依据,以及社会秩序确立的依据。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大致形成了三种时间轴:一是“日常时间”,主要是民众工作、生产活动的时间,如在农业社会时代,传统中国发展出“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轴,这是一种依据北半球太阳运行而做出的时间制定,用以规范中国农业活动的有效运作。二是“节日时间”,主要是以月亮运行的阴历时间为主,其作用主要在于指导民众休养生息、消费、狂欢等活动,如新年、清明、端午、中秋等。三是“神诞时间”,传统民间社会因对神明的信仰与祭祀所需,发展出重要的神明诞辰日,如民间善书、农历等都制定出一整年的“神诞表”,以供民众参考运用。神诞日之时间特质,兼具祭典的神圣性与狂欢娱乐的世俗性,即使在神诞当日,民众在进行祭祀、斋戒、劝善教化的同时,也会进行游神绕境、看戏、游艺等活动。在传统中国社会中,这三种时间轴平行发展,形成一套大致稳定的民间社会生活节奏。其间偶有交错者,如佛诞日、中元节即兼具“节日时问”与“神诞时间”,本文将主要以第二类的“节日时间”为对象予以讨论。 中国传统的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定型于隋唐两宋时期,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所载,当时的节日计有元旦、立春、人日、上元、正月晦、中和节、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佛诞日、端午、朝节、三伏节、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九、小春、下元、冬至、腊日、交年节、岁除。现代社会基本上继承了这一节日体系,只有在重要性方面有所差别,大致上以年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大节日最受重视。 17世纪以降,闽、粤移民大量来台,同时将传统的节日时间与文化带来,其节日内涵具有高度的同构性,仅活动形式有地域性差异而已。我们以最早编修的台湾方志,即康熙三十三年(1694)高拱干纂修的《重修台湾府志》中卷七《风土志:岁时》为例观之,其岁时节日有:元日(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五)、春祈福(二月二日)、清明、洗佛(四月八日)、端午(五月五日)、乞巧(七月七日)、中元、中秋、重九、冬至、送神(腊月廿四日)、岁除,并载:“凡此岁时所载,多漳、泉之人流寓于台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云。”…以此可知,台民的节日体系与大陆,尤其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