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化学化工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启发式提问教学.doc

培养化学化工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启发式提问教学.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培养化学化工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启发式提问教学

培养化学化工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启发式提问教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本文以笔者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经历为例,演示如何合理运用启发式提问教学法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关键词:启发式;创新实验;创新能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61-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怎样增强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点。2010年,笔者主要参与筹建的“精细化学品化学创新基地”获得长沙理工大学创新平台基地建设项目立项,成为我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计划的开放式平台。作为指导教师,觉得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快掌握扎实的精细有机合成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灵活运用自己有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指导任务中的重中之重。这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以具体事例谈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启发式提问教学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例1:烧杯冻冰 做实验时,经常需要用到冰。在一次做创新实验过程中,一学生用玻璃烧杯盛水放冰箱制造冰水,或许由于学生疏忽,第二天才取出烧杯。结果发现烧杯裂了,水流干了。此时,我就问在场的学生:“为什么烧杯会开裂呢?”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大家都说:“水变成冰,体积变大,把烧杯胀破了。”我反驳道:“可是烧杯没有密封啊?”这时有学生附和道:“确实,烧杯没有密封,冰应该会往上长,怎么会胀破烧杯呢?”再次将开裂的烧杯给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醒:“在冰冻的过程中水是否可能被密封?”“水的表面结冰了!”有学生大声说道。在场同学恍然大悟:因为水的表面结冰,使空间形成密闭体系,下层水在结冰过程中体积膨胀,因而把烧杯胀裂。到此,我们已经知道烧杯为什么会开裂了,但还剩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水表面会先结冰呢?这是一个传热问题。因为烧杯内部的水,需经过烧杯壁,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传热速率慢,结冰慢;而表面的水,则直接进行热交换,传热速率快,结冰快。日常生活中“将玻璃杯装纯净水放冰箱后,水成冰块了,杯子炸了”也是这个道理。 实例2:回流反应 在做很多精细化学品创新实验时,我们经常选择回流装置来实现某些反应的转化。尽管学生们在《有机化学实验》实验课程1]中涉及到了相关的反应装置,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其中所以然,因而也经常会问起:老师,需要加温度计吗?温度应该设定多少呢?对于新进实验室或刚涉及到此类操作(以乙醇为溶剂进行的回流反应为例)的同学,我会故意问问:这个反应的温度是多少?而大部分学生总会读出控温设备上的温度(如90℃)。此时,我提醒学生:你知道里面的溶剂是什么吗?“乙醇。”“那么乙醇在敞开的环境下能达到90℃吗?你们认为体系中的乙醇处于一种什么状态?”至此,学生都会恍然大悟:由于乙醇处于气液平衡状态,因而反应始终是在乙醇沸点附近进行的。经过这些实地交流,笔者发现学生在后来设计类似反应的时候,知道了将溶剂沸点和反应温度关联来考虑如何选择适合反应的溶剂体系。 实例3:萃取 萃取是精细化学品实验中用来提取或纯化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操作之一。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诸于“45度倾斜”、“勿对人”、“常放气”、“少量多次”等基本原则都有掌握,尽管操作中时有忘记。由于萃取剂的用量和萃取的次数是直接关系操作收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在教的过程中都会问如下两个问题:(1)每次都加等量萃取剂吗?(2)萃取多少次才算完呢?或许是在《有机化学实验》中老师提到“每次20~30mL,萃取2-3次”。每一届和我做创新实验的学生都会如此答道。 在每个学生的第一次操作中,我都要求学生按照自己之前所学的去做,而我在一旁观看。结果在加入第一次20~30mL萃取剂,振荡之后,无论延长静置时间,总觉得萃取剂太少,像消失了似的,而后面的两次萃取中,萃取剂却基本没有减少。面对学生的这个疑问,我不急着给出解释。而是要求学生仔细思考”两种液体振荡充分混合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并建议学生闻一闻静置分离后的水相。经过这两点提醒,学生明白首次萃取时萃取剂因为部分溶于水而引起损失,而后两次,由于萃取剂在水中已达到饱和,所以基本没有减少。由于创新实验所做的都是微量反应,因此我还会问学生:每次萃取时萃取液的浓度有啥变化?如果每次萃取时不小心撒掉几滴,哪次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最大?显然,由于首次浓度较后两次的要高很多,所以损失造成影响较大。 关于萃取次数的问题,我会问他们:你怎么知道三次萃取就够了?如何才能肯定地知道萃取已经基本完全了?并提醒他们,自己在下每一个结论的时候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经得起考究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