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高校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oc

基于校企合作高校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校企合作高校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校企合作高校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双重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构建长效利益均衡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培养战略联盟,整合高校与企业优势资源,共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目标导向;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73-02 一、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大史命。然而,由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官本位”教育体制、应试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不紧密、重科研轻教学和教育教学缺乏明确目标导向与系统性等问题,导致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理论知识水平高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看问题眼光高而动手操作能力低等诸多问题,继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所需的优秀人才难,有的专业甚至出现“一将难求”的困境,成为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过低的大学生就业率也对社会稳定带来了系列不良影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率呈直线下降的态势,出现了“就业率”和“薪资”双低的情况[1]。然而,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同时,近年来却出现了让人困惑的企业“招工难”问题,并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在2010、2011、2012、2013年春节前后的用工高潮表现明显。据统计,仅深圳市2011年用工缺口就达到了15万;在对广州市72家规模较大的外向型企业进行的春节后用工调查中发现,有73%的企业反映预期招工“有困难”或“有一定困难”,72家企业申报空缺岗位10429个,缺工200人以上的企业37家[2]。47%的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表示,尽管递简历、来应聘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但通过简历或面视发现,符合条件、满足要求的学生很少;真正很有素养,沟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善于合作带团,又能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的少之又少;而能在工作中独挡一面,起引领带动作用的“将才”更是凤毛麟角,出现了企业招聘“一将难求”的尴尬局面。 因此,探讨如何破除“官本位”教育体制和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校企优势资源,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为目标导向、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对于增强大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及综合国际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培养计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在政府的高度集权与严格控制之下发展,形成了相对封闭、孤立、自我的办学模式与成长范式[3]。改革开放之后,尽管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推动高校进行了系列改革,但长期形成的封闭、自我、被动的发展模式成为制约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使高校人才培养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目标导向与系统的培养计划。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校缺乏市场需求敏感度,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低,这使高校人才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高校难以从“可雇佣性”出发,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入”和“出”的问题,难以根据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二是许多已有特色、优势专业缺乏长期、系统的发展目标与计划,未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进行调整与创新,存在安于现状、“吃老本”等问题,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流程化、模式化、单一化,缺乏创新性与前沿性,使所培养人才的知识、技能、认识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对于一些新兴专业尤其是热门专业,许多高校缺乏系统的培养目标与计划,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论证不足、师资与实验条件等不完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一些交叉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甚至没有跨院系的联运培养机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后劲不足。 (二)人才培养脱离实际,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一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实际联系不紧密,培养的人才缺乏应用性。一方面,从人才自身的社会观念看,人们一直把文凭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从而决定了学生在升学、择校的过程中唯好学校、高学历、高学位是举,从而忽略了对内在能力的培养,使自己的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从高校本身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看,现有高校的培养机制更多的偏重于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社会需求,进一步加剧了高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二是校企合作尚未深入,合作流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