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影视美学思索和文化愚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影视美学思索和文化愚乐

当代影视美学思索和文化愚乐   摘要:2009年末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热闹非凡、“大”片不断。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被包夹在境外大片《2012》、《十月围城》、《阿凡达》中公映,凸显了“文化垃圾”的本性。当前国内的喜剧电影多以“民粹主义”为旗号,行“愚乐”、“谋财”之实,折射出消费逻辑支配下中国导演的“文化无底线”、“艺术无规范”与责任缺失。如果不加分辨地任由文化经济化、艺术商业化,文化一味“化”钱,艺术止于“养”眼,将后患无穷。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将是我们在文化发展、创新领域的总目标。 关键词:电影艺术;美学思考;文化垃圾;凝聚人心;艺术规范;喜剧性;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一、当代电影的美学思考:艺术理想与责任缺失 2009年末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热闹非凡、“大”片不断。 先是《2012》的冲击,让我们领略了现实中软弱无力的“中国元素”及陈朽久逝的“玛雅预言”借助影像效果复制出的“拯救”效应和“统治力”。该片视效震撼,主题切中时弊,其间又不乏人性的细节表现与知性反思,一扫影坛上腻爱滥情之阳霾、愚乐沉迷之尘埃,当然也包含了美国人对世界性或曰人类性问题的思索。实际上,面对恒久的天灾和人祸,尤其是我们正身陷其中的政治欺骗、宗教谎言以及关于“科学”的诸多迷信等,公道、正义以及怜悯、慈悲等人道精神的表述与传达,无论怎样苍白与无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也许,这些正是《2012》带给人们“冲击”与思考的底线与根基。基于此,那些善于思考的人们不禁想问:后现代思潮张扬的美国,为什么“宏大主题”在电影界一直没有边缘化?为什么冠以“印钞机”的好莱坞电影能让“宏大主题”这棵老树不断开出新花?为什么全世界都能够接受“梦工场”的“故事”并为之“感动”? 接着上映的是张艺谋的新片《三枪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三枪》)。张艺谋偕“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的“国字号”烫金招牌,延揽大陆娱乐界及小品界当红明星,以“向电影前辈科恩兄弟及其《血迷宫》致敬”为名,声势浩大地“折腾”出一部“群丑闹店式”的所谓“嬉闹-惊悚剧”。当善良的人们还在一厢情愿地为“张艺谋们”惋惜之时,那些善于思考的人不禁再次想问:是大陆观众的智商低,还是中国导演已经山穷水尽?是“商业片”本性不能“说正事”,还是中国导演对待电影的“态度”有问题?是中国文化“没正事”、不能承载呢,还是中国导演“没品质”用“忽悠”代替了艺术? 陈可辛监制、陈德森导演的《十月围城》于同期上映。清末的民主革命及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中国人进入现代生活的“灯塔”及“路标”,而清末的香港则是这“灯塔”及“路标”的所设地。有了这两层共识性的“敬意”,陈可辛的“商业片”《十月围城》用一个老套的、主流的“刺杀”故事,认认真真地“讨好并感动”了广大观众,赢得了“陈诚意”的雅号。退一步,我们不谈“电影才华”,只说“电影态度”:香港人就比大陆人敬业,起码在导演创作和电影制作上是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该片在营造历史氛围和布景造型方面,异常用心。此外,影片通过特征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在反思“革命”、“家国”方面,颇有思想深度。之前,大陆导演常抱怨“缺资金”、“政治风险大”,现在却安心地在这两个“口实”下收名获利,大有“无论山崩地裂,我自岿然不动”的谋财专心。更可怕的是,部分导演还往往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民粹主义渗透进影视作品,惯用“中国式煽情”愚弄民众、低级附和“国家主义”以博取政治保护和国家奖项的垂青。 2010年元旦过后,好莱坞电影大师詹姆斯·卡梅隆,这位以影片《泰坦尼克号》的18亿美元电影票房保持着世界纪录的导演,花14年时间、耗资5亿美元制作的《阿凡达》带给人们的感受依然是“无比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全方位:不仅因为它的3D摄影与CG制作、因为它“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呈现,还因为它传递出的“对美的思考”和展现出的浪漫诗意与人性理想、因为它传递出的“生态智慧”和艺术伦理,也因为它包蕴了西方文明时时刻刻的自我审视与警醒。如果能用一句话来概括《阿凡达》的话,姑且说它“以无与伦比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一个人类自始至终都绕不开也回避不了的、关于善恶与是非的永恒故事”。正因为该片蕴藏着这些思想元素,才有中国观众通过网络民间传达出的、真真切切具有现时代“中国特色”的反抗“暴力拆迁”式的解读,才有愤怒而无助的巴勒斯坦人把自己打扮成纳美星人的形象参加示威游行抗议以军建立隔离墙、模仿《阿凡达》中的纳美星土著“抵抗殖民”,这些现实世界的“政治戏仿”都颇具民间智慧和当下意义。 当然,詹姆斯·卡梅隆也是一位在电影营销链条上运转良好的“关键先生”:在2009年12月23日的北京新片宣传中,他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高调谈论“我是张艺谋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