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围场御道口地区中全新世以来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变.docVIP

河北围场御道口地区中全新世以来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围场御道口地区中全新世以来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变

河北围场御道口地区中全新世以来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变   摘要:通过对河北坝上围场御道口牧场剖面高分辨率孢粉分析,探讨了围场御道口地区6000年(底部14C测年为5.7 ka B.P.)以来气候与环境变迁。区域孢粉组合综合反映了该地区6000年以来气候经历了凉略湿-凉干-温略湿-温湿-温略湿-温湿-凉略干七次明显变化,植被面貌为以松和蒿属为主要建群种的针叶林-草原植被,林中伴生少量桦、栎等阔叶树及灌木。研究区的总体气候变化规律可与全新世我国其他地区较好对应。 关键词:古植被;古气候;孢粉组合;全新世;河北围场 中图分类号:P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1-0069-04 全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同人类生存发展关系密切,因此研究程度也相对较为深入。前人通过对生物群迁徒、河湖缩张、海平面升降、冰川进退以及考古遗址变化等方面的研究[1-2],总体认为全新世经历了变化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大暖期气候事件,但在不同地区却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1-2],其中全新世中期是一个气候变化与古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较大[3-4]。 坝上高原围场御道口地区,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其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作为天然屏障(保护京、津、冀地区)的生态作用十分重要[5],目前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区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后,退化为灌丛草原[6]。前人在坝上高原运用岩相特征和地球化学指标对全新世进行过气候与环境演变的研究[7-9],但高分辨率孢粉分析仍较欠缺。本文试图通过对围场御道口剖面的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运用将古论今方法,恢复御道口地区近6000年以来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变特征。 1 研究区概况 御道口位于河北承德市围场县西北部的塞罕坝上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42°25′-42°27′N,116°46 ′-117°26′ E,海拔高度1 230~1 820 m(图1),是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过渡地带,受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形成了由西北向东南低倾斜的坝上高原地貌景观。 研究区属于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季风影响特别强烈,风力较大,多风沙,极其酷寒干燥,1月平均气温-13.20 ℃,极端最低气温-42.90 ℃;夏季凉爽无暑热,7月平均气温20.70 ℃,日照充足;区内年平均气温在14 ℃~4.0 ℃之间,年降水量在380~460 mm之间,年蒸发量1 557 mm,10 ℃积温1 608 d。 本区水系发育,有天然淡水湖21个,泉水47处,小滦河发源于塞罕坝林场西南流经御道口牧场,属常年河,雨季河流水量增大,下切侵蚀强烈,形成众多峡谷,较宽的谷地二侧坡地有坡积、洪积物及风成的黄土。区内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典型性植被为草甸草原及落叶阔叶林。主要的针叶树种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 olgensis),同时阔叶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棘皮桦(Betula da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杨树(Populus spp)、柳树(Salix spp.)、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槭树(Acer spp.)等也生长繁茂。由于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造成水热条件差异,区内植被垂直分带呈现出低山落叶阔叶灌丛带、中山落叶阔叶林带和亚高山草甸带[10]。 4 植被与环境变化 从上述孢粉分析结果可得,围场御道口剖面沉积物孢粉多数阶段以草本植物占优势,草本植物孢粉组合中以莎草科、藜、蒿为主;其次为乔木植物,乔木植物花粉以针叶乔木松属为主。其中松、藜、蒿花粉产量相对较高,具有超代表性;莎草科植物分布范围很广,草原、湖滨、河谷以及林下都可见到,其高含量可指示环境湿度增加;乔木植物中松属和桦较为常见,其增多可反映水热条件相对较好。阔叶乔木要求气候更为温暖湿润,因此,阔/针比例的变化又可反映气候冷暖变化,即针叶树种增多而阔叶树减少,可反映气候趋于变冷[12]。由于本区地形变化较大,山地至丘陵及山麓、河谷阶地、漫滩地带,植被水平与垂直分带存在差异性,因此沉积物中的孢粉是代表区域性综合特征。根据以上7个孢粉组合带特征,将围场御道口地区自中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与环境变化对应地划分为7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5 692~5 356 a B.P.):从孢粉组合特征可推测当时围场御道口地区的植被面貌为疏林草原:在广阔的山间湖盆上分布着由蒿属、藜科、禾本科和豆科等中旱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温性草原,在河漫滩和沼泽湿地生长着莎草科、蒿属等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