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通论课件整理.doc

  1.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文明通论 导论 第一部分:国土生生篇(经济) 第二部分:经邦治世篇(典章制度) 第三部分:社会生活篇 第四部分:文化信仰篇 第五部分:革故鼎新篇 一、课程安排 (一)课程安排(二)教学团队(三)考核安排(四)资料与信息 二、课程定位 通识核心课程 有灵魂的通识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 成人教育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明人伦” (家-国-天下,宗法制) 周代国学:德、行、艺、仪 儒 家 《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六经(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西方传统教育 溯源:七艺教育 大学之最大目标是求真理 “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竺可桢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此通专并重未为恰当之说也。”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冯友兰回忆清华通识教育 “如果是通才,那就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生们都学一点关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总名之曰社会科学。如果是专业人才,那就不必要有这样的要求了。这个分歧,用一种比较尖锐的提法,就是说,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主张,屡次会议都未能解决。后来,折中为大学一、二年级,以‘通才’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为主。” “五精”与“五荒” 其一为精于科学,荒于人学 其二为精于电脑,荒于人脑 其三为精于网情,荒于人情 其四为精于商品,荒于人品 其五为精于权力,荒于道力 ——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 通识教育 博、专结合 分层修课制度 授课者 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的目标 赫钦斯(芝加哥大学):“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发展理智能力,其他的任何目的都是次要的。” 科南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自由和人道的传统持续不断。 杜鲁门高等教育委员会 能展现具有民主理念和伦理原则的行为 能积极参与所属团体或社区的活动,以其知识和能力有所贡献 能表达人际相互尊重的认识和行为,以促进了解与和平 能了解和运用自然的环境,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生活,助益人类的生活 能了解别人的观点,能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掌握自己的情绪,能维护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掌握自己的健康和体能 能了解和欣赏文学、音乐、美术,并参与艺术活动 能与家人美满相处,具有家庭的知识和伦理 能有适合自己兴趣才能的工作职业,在工作中展现才能和愉快 能有批判性的能力和习惯,具有建设性的思想 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论证报告 如 果 大学 教 育 只 是 强 调 科 技 和 技 术 化、 工 具 性、专业化 的 教 育, 那 是 不可 能使公民 自 觉 意 识 到 他 们 具 有 “共 同 的 过 去”即 属 于 同 一 历 史 文 化 共 同 体, 因 此 他 们也就无法 分 享 “共 同 的 现 在”并 期 望 “共 同 的 未 来”。只 有 让 所 有 受 教 育 者 都 接 受 共 同 的 “历 史 文 化 传 统”的 人 文 教 育, 才 能 达 成 以 教 育 塑 造 ‘共 同 体’、打造‘中华文明熔炉’的效果。 有灵魂的通识教育 向学识真、闻道求实、博雅文明、心仪君子 科南特(哈佛大学) 通过通识教育帮助人“有效地思考、交流四项、作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 埃舍尔 问题一:文明(文明观)(? “文明”的含义很复杂? “文明”这一概念所涉及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它既可以指居住状况或男女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可以指法律惩处或食品烹调;仔细观察的话,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以“文明”或“不文明”的方式进行的。所以,要用几句话囊括“文明”所有的含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 文明Civilization 密拉波《人类的朋友》(1756):以教养和礼貌为核心的行为 意译 音译 中华典籍中的“文明” 1)文采光明 《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 “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易·大有·彖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2)文德辉耀 “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书·舜典》) 孔颖达:“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问题一:文明(文明观)(?文明起点?标志?文明要素?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文明的评价? 文明Ci

文档评论(0)

y200621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