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89
唐代帖文的形态与运作
雷 闻
内容提要:“帖”是唐代 《公式令》之外一种非常重要的下行公文,早在唐初 即为
州县、折冲府等地方行政 、军政 系统所广泛使用 。中唐 以后 ,随着使职 的出现与方镇 的
兴起 , “使帖”开始普遍行用 。更重要 的是,在 中书门下体制形成之后 ,宰相机构也有
了自己的公文——堂帖,它在某种程度上取代 了唐前期 尚书省 “省符 ”的职能 ,使 宰相
得 以独 自处分许多 日常政务 ,这是唐代政治体制 的重大变化 。无论是 堂帖还是其他诸
帖,虽然通常都钤有发文机构的官印,显示其公文性质,但所处理的却 多为 日常细务。
正因如此,这些帖文本身格式简便、运行灵活,既可以发给官司,也可以发给个人,甚
至超越原有的行政系统或层级,“体既简易,降给不难”,对于 日常行政的高效运行有很
大帮助 。
关键词 :唐代 帖文 形态与运作 堂 帖
熟悉唐代政治制度史 的人对 “堂帖”通常都不会 陌生 ,因为它是 中书 门下处理
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 《唐 国史补》载 : “宰相判 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
帖。”①而宋人沈括也说 : “唐 中书指挥事 ,谓之堂帖子。曾见唐人堂帖,宰相签押,
格如今人之堂札子也。”② 由于 “堂帖”的实物今已不存 ,今人对其形态和运行 已经
不甚了然 ,中村裕一曾据天宝元年颁布 《新平阙令》 (P.2504)的敕牒认为 ,这种场
合的敕牒大概就是 “堂帖”③。不过,此论 已被刘后滨否定 ,他分析了唐代有关堂帖
的一些记载 ,并指出其出现 “反映了中书 门下作为政务裁决机关 的性质及唐代宰相
职权政务化的特征”④。应该说 ,目前关于堂帖的研究仍过于简单 ,对其格式、特点
与行用等依然有许多不清楚之处 。
事实上 ,堂帖只是唐代众多 “帖”文中的一种 ,在唐代的政治生活 中,除了中
书门下的堂帖之外 ,节度使府、州县乃至军府、军镇等官署都曾广泛使用 “帖”这
李肇 : 《唐 国史补》卷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第49页。
胡道静 : 《新校正梦溪笔谈》卷一 ,北京 ,中华书局 ,1957年 ,第 24页。
中村裕一:《唐代公文书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6年,第 93页。
刘后滨 : 《唐代中书 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 ·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第300--305页。
90 中 国 史 研 究 2010年第 3期
种下行文书来指挥公事①。早在 1960年 ,内藤乾吉就注意到吐鲁番文书中的几件帖
文残片,如大谷 1038 《唐西州天山府下校尉高坚隆团帖》等②。此后,唐长孺在解说
《木兰诗》中 “昨夜见军帖”一语时,追溯了 “帖”字的本意 ,并指出: “帖作为一
种文书形式在南北朝时罕见,而在唐代却普遍行用。”他还提示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
土的几件初唐县帖③。中村裕一也介绍了敦煌、吐鲁番两地出土的数件帖文 ,并简要
分析了两地帖文在格式上的差异④。坂尻彰宏则讨论了敦煌文书的膀文与 “帖”的关
系⑤。2007年 ,樊文礼、史秀莲发表专文⑥,虽未能注意到前人的研究,且对出土文
书注意不够,但其将堂帖与府帖、州帖、县帖结合起来讨论 ,可谓颇具慧眼。最近 ,
赤木崇敏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讨论唐代前半期地方官府的文书行政时,对帖文也有所
涉及⑦。荒川正晴又重点讨论了新疆库车、和田等地出土的唐代帖文原件 ,揭示羁縻
① 除了官府行用的 “帖”之外,唐代 民间也有许多其他种类的 “帖”,例如:
(1)僧官帖。比较有代表性者,如 P.6005背 《释门帖诸寺纲管令夏安居帖》、S.1604天复二年
(902)四月廿八 日都僧统贤照帖诸僧尼寺纲管徒众等》等 (录文见郝春文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
的社会生活》,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1998年 ,第 2O1—205页),格式虽与官府之 “帖”相近 ,
但功能却似有不同,它们更类似于 “膀”,即告示一类的文书,其行帖的对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