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1.ppt

专题十一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1.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十一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1

共 49 页 核 心 提 示 歌剧《刘三姐》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之乎者也语焉哉,不懂诗书你莫来”,歌词中把“之乎者也”等说成是“诗书”的代表?抛开剧中用此来完成对迂腐?穷酸的老秀才的讽刺不说,其实,这“之乎者也”类虚词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足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地位的重要性?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表示意义,却在组织实词成句,表达各种复杂感情,使语言充满灵动中起关键作用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只作虚词用,而文言虚词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带有实词含义,此所谓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差异最大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现代汉语用“了?啊?吗?呢?呀”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保留到今天的没有几个?复习文言虚词,除注意上述古今不同外,尤其注意,文言文中的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高考命题的切入点也便在这同一词语的不同含义和用法上? 考 纲 精 研 2010年浙江《考试说明》对此点的要求是“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这个要求强调了文言虚词的考查重在两点:一是“常见的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对考查范围作了规定?这里的“理解”就是能根据上下文判定或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这里的“常见”,便是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其中“而?乃?其?且?为?以?因?则?与?之”又尤受命题人青睐,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最高?当然,要读懂文言文,对其它文言虚词,也要有所了解,但重点是这18个虚词?这里的“在文中的用法”,是就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而言,虚词用法灵活,往往对实词起着组合?连接?修饰和辅助语气的作用,“在文中”意味着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命 题 趋 势 1.纵观2008年?2009年高考?在全国18套试卷中,本考点单独设题的2008年有9套?2009年有10套?其中2009年命题涉及的虚词有(按出现次数多少排序):以(7次)?而(6次)?其(5次)?乃(4次)?之(4次)?为(3次)?于(2次)?因(2次)?所(2次)?者(2次)与?焉?且?各1次,18个虚词出现了13个?浙江省2008年考查的是:其?乃?于?与?2009年考查的是:以?而?为?之?据此我们可以推测,2011年浙江在此点上的考查,最大可能涉及“何?乎?因?则?所?焉”?当然也不排除其它词语重复出现的可能? 2.高考在考查文言虚词时,各地题型相对稳定,浙江从2009年开始新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沿用了2008年以来的命题形式,对此点的考查2011年不可能有大的变动?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别异同的方法?命题材料一般为考题阅读材料一句,中学语文课本中一句,课内课外相对应,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趋势? 综上,我们在备考时,应立足课本,适当向外延伸,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高 考 认 知 1.(2009·浙江18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皆以儿戏害其国 B.轻死生而重于画 几以捕系死 不患贫而患不安 C.然为人取去 D.譬之烟云之过眼 君为我呼入 不知东方之既白 答案:C 解析:本题用比较的形式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能力?各项的上句出自阅读材料,下句出自高中语文课本,这就为我们做题提供了依据?只要我们熟悉了课本中的该词的用法,再据此推断另一句,答案自然得出?A项,“以”,“几以捕系死”出自《指南录后序》,其中的“以”,是介词“因,因为”,比较上句,也可译成“因”,二者相同;B项,“而”,“不患贫而患不安”出自《季氏将伐颛臾》,其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却”比较上句,也表转折,二者同;C项,“为”,“君为我呼入”出自《鸿门宴》,其中的“为”读“wèi ”,介词“替”,比较上句,可发现将“替”代入不通顺,可见不同,上句“为”应读“wéi ”,介词“被”;D项,“之”,“不知东方之既白”出自《赤壁赋》,其中的“之”是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上句比较,二者同? 2.(2008·浙江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权贵有嫌其出位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乃放纵诗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今是溪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