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的bim建筑运营维护系统设计及挑战 the framework of cloud-based bim facility management design and its challenges.pdf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云计算的bim建筑运营维护系统设计及挑战 the framework of cloud-based bim facility management design and its challenges
第6卷第5期 V01.6No.5
2014年10月 0ct.2014
基于云计算的BIM建筑运营
维护系统设计及挑战
武大勇1’2
(1.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拉伯克,德克萨斯79413(美国);
2.科联九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102)
Information
【摘要】BIM(BuildingModeling)作为近十年来一项重大革新技术,在建筑行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
影响。但是研究表明,BIM技术目前多用于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阶段。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建筑及相关设施的
运营维护费用甚至超出了建筑设计和建造费用之和,而海量BIM信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相关各主体间传导时不
可避免的产生信息离散化和碎片化,从而造成了运营维护中信息的缺失,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因此,笔者在研
究BIM技术在建筑运营维护应用现状及所面临一系列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的BIM运营维护平台
方案。基于该平台,建筑运营团队获得一个包含丰富数据、面向对象的、具有智能化和参数化特点的BIM数字化中
心数据库,并通过平台可视化用户交互界面,极大的提高了团队在设施维护管理,物业租赁管理,设备应急管理和
运营评估等的效率。最后,本文通过一假想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医院的环境中通过科联九方?BIM运营维护云平
台推动建筑运营维护信息化的应用。
【关键词】BIM;云计算;建筑运营维护;建筑全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F407·9;TP393·0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461(2014)05—0046—07
现有孤立的BIM应用技术缺乏有效地与移动
1 引言
终端结合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现场作业支持的缺失。
现有孤立的BIM应用技术缺乏对跨专业协同
1.1 BIM技术
与共享的能力,相应的模型无法自动更新并在团队
Information
BIM(BuildingModeling)技术是近
成员间发布共享。
Aid
十年来在传统的CAD(ComputerDesign)技术
现有孤立的BIM应用技术缺乏灵活的数据存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信息模型集成技术,可
储能力,从而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
以是项目建设的各相关参与方能够在三维模拟的
现有孤立的BIM应用技术需要高昂的运行和
建筑模型环境中,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协同操作建
维护IrI基础设施的成本,尤其对大型的建筑公司或
筑模型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错误
设计单位而言。
和风险。根据包含BIM模型信息的丰富程度,BIM
技术已经从传统的三维信息(如建筑的长度,宽度, 现有孤立的BIM应用技术难于维护和实时
高度等几何信息)拓展至四维(施工进度模拟),五 更新。
维(造价分析),乃至六维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营维 1.2云计算
护)…旧1。BIM具有可视化,协作性,模拟性,优化 随着近年来云计算和智能移动端的发展,
性,动态性,及出图性等特点,应用贯穿于项目决 基于云计算的BIM平台为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山东省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cfg桩复合地基施工技术 construction technique of cf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of grand theater of shandong provincial culture and art center.pdf
-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与展望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prospects of low-carbon city in china.pdf
- 都市捷运沿线营运前后人口变化高雄市的个案观察 population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mrt openingspatial observation of kaohsiung city in taiwan.pdf
- 南方城市中小套型住宅居住实态调查报告——基于广州、深圳140户样本数据 investigation report about residential condition of medium-small house in southern cities based on 140 samples data of guangzhou and shenzhen.pdf
- 南五味子抑菌物质的优化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 optimum extraction of bioactivity substances and its activity against bacteria and fungous from kadsura longipedunculata.pdf
- 单板层积材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study and development on laminated veneer lumber.pdf
- 基于冬季友好的宜居寒地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study of the design tactics of winter-friendly for civic amenity in cold region.pdf
- 柱中预应力筋的合理锚固位置 reasonable anchorage position of prestressed reinforcement in column.pdf
- 桥梁试验的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桥梁荷载试验分析系统blt的研究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bridge testing——study of bridge load testing analysis system blt.pdf
- 人工挖孔在盾构检修井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manual excavation in shield maintenance shaft.pdf
- 透水路面砖路面蓄水与地源热泵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pdf
- 外加组分对泡沫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研究 study of admixtures on shrinkage of foamed concrete.pdf
- 膨松剂对绒毛浆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impact of debonding agent on the fluff pulp and its working mechanism.pdf
- 同安传统民居保护研究——以施氏大厝为例 tongan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conservation research——take shi's big house as an example.pdf
- 几种抗氧化剂对亚麻油稳定性的影响 effects of different antioxidants on the stability of linseed oil.pdf
- 企业级bim应用实施步骤(一)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bim.pdf
- 石膏晶须表面的无机改性及造纸填料应用.pdf
- 组合梁的两种新型连接件抗剪滑移性能试验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 on slipping performance of two new types connectors in steel an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pdf
- 钢桥面板顶板与u肋接头疲劳效应分析 a numerical study on the fatigue effect of trough-deck plate weld joint to steel bridge deck system.pdf
- 响应面法优化水飞蓟粕固态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optimization of medium of milk thistle meal by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