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哈尼族梯田文化比较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壮族哈尼族梯田文化比较研究   【摘 要】壮族、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自身特色的梯田文化,两者的文化特质既有众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少相异之处,形成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格局。之所以呈现这一格局,乃是因为生态环境、文化传播、族群惯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龙脊壮族;哀牢山哈尼族;梯田文化   【作 者】付广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9级博士生、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 C9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4-0098-008      Comparing the Terrace Culture of Zhuang people with the Terrace ?Culture of Hani people   Fu Guanghua?   Abstract:In the long history, the Longji Zhuang people and the Ailaoshan Hani people craved their own distinctive terrace culture. There are many same cultural traits. Meanwhile, there are also some different cultural traits. So it forms a complex pattern of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same traits, and there are same traits in the differences”. It results in this pattern because of common rol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ultural diffusion, and cultural habits.   Key words:Longji Zhuang people; Ailaoshan Hani people; Terrace Culture?      梯田文化是围绕梯田稻作产生的一系列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既是稻作文化的一种亚类型,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南方不少少数民族在吸收百越族群稻作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梯田文化,哈尼族和壮族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壮族是中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其先民被公认是稻作农业的创造者。龙脊壮族是壮族北部方言区的代表,聚居在广西龙胜的越城岭余脉之中,长期以来为群山阻隔,与外部交往较少,保存了较为完善的梯田文化体系。哈尼族的梯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那里梯田数量众多、气势恢宏、雄浑壮观,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能够集中体现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内涵和特质。本文拟通过对龙脊壮族和哀牢山哈尼族梯田文化的比较研究,发掘稻作文化扩散、传播、发展的历史,揭示壮侗语民族与氐羌民族文化的交流整合,为探讨环太平洋文化圈提供一个例证。?      一、哈尼族与壮族传统梯田文化特质之比较?      (一)生产技术   在梯田修造上,哀牢山哈尼族一般用泥土砌田埂,开挖梯田时,把挖下的大土饼层层叠起,每放一层,用脚踩牢夯实。梯田越高越陡峻,因此越往高处田埂需越厚。在低山,因坡度比较缓和,因此田埂建造的较低较薄,仅4至5寸而已;而在高山,有的甚至高达5至6米,而且十分厚实高大[1](p18)?。而龙脊壮族一般就势利用山上的石头砌成田埂,既清除了田里的多余石块,又可以保持梯田的稳固。田埂之窄,一般仅能允许人单脚行走其上,稍不小心,就有掉进梯田的危险。两相比较,相同的是他们的梯田都是就地取材来建筑田埂蓄积山水、种植稻谷;不同之处在于建造梯田的原料和方式有所差异。   在种植技术上,哀牢山哈尼族与龙脊壮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别。两个民族的具体耕作技术基本类同:都是先将选好的谷种用水浸泡,待发芽后播入秧田中,秧苗长成移栽至梯田,再经过施肥、修田埂、中耕除草等工序即可收获。同时两个民族由于高山的限制一般一年仅种一糙,使用水牛等畜力耕作,但某些田块因太过窄小又不得不采用挖掘的方式。差别之处在于哀牢山哈尼族对稻谷品种的应用范围区分得更为细致:在海拔1600至1900米的气候温良的上半山,使用小花谷、小白谷、冷水糯、雾露谷等耐寒性的稻谷品种;在海拔1200至1600米的气候温和的中半山,使用大老梗谷、细老梗谷、大白谷、麻车等温性高棵稻谷品种;在海拔800至1200米的气候温热的下半山,使用老皮谷、老糙谷、猛拉糯、七月谷等耐热稻谷品种,而在海拔800米以下的炎热河谷,则使用麻糯等耐高热稻谷品种[1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