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济水崇拜与济水文化-论文
济水崇拜与济水文化(凌先有)
济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据《尚书·禹贡》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XX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现在虽然再也见不到济水奔腾不息的风貌,在全国水系图上也难觅济水的身影,但因济水而得名的河南济源,以及山东济南、济宁、济阳、济州、济阴这些地名,却深深地烙印着济水曾经的踪迹。由济水崇拜而融入的祭祀文化、儒家文化、 源远流长的济水崇拜
从隋开皇二年文帝颁诏在济水源头兴建济渎庙开始,历代历朝对济水的加封逐步升级。济水先被列为“公”,后又被列为“王”。唐XX六年,唐玄宗加封四渎,“河渎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宋徽宗封济水为“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济水为“清源善济王”。明洪武二年,明太祖颁布《太祖改正岳渎神号诏》:“考诸祀典,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称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帝,幽微莫测……朕以礼祀神之意,四海称东海之神, 的牌匾。对济水水神的崇拜和不断加封,表达了历代统治者期望国家风调雨顺、长治久安的殷殷之情。
由于对济水水神的崇拜,对济水的祭祀一直被列为国家的国祭,为政者“有谨而不敢怠”。自汉代起,朝廷每年都要派遣重要官员定期致祭济水。早在秦、汉时期,济水祭祀活动就频繁地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尚书》、《战国策》、《孟子》、《尔雅》、《汉书》、《史记》等。秦汉之后,对济水的祭祀日益隆重并成为定制,历朝国史祭祀部分对济水多有提及,如《旧唐书》、《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等文献中都提到了对济水的祭祀。唐宋以来,但凡国之大事,如战争、政权更迭、祈雨甚成皇室成员的生死都要向济水水神祭告,对济水神的祭祀成为国家礼仪中的重要内容。自隋以来,历代皇帝遣使莅临,举行盛大祭典活动。明清两代,对济水水神的御祭不下30次。明代自朱元璋至朱由检,17个皇帝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派钦差济渎庙祭祀水神的。清代时,连皇帝成婚、平定叛乱甚至皇后去世,也都要向济水水神祷告。康熙皇帝在自己五十、六十大寿时也分别派遣官员到济渎庙祭告水神。
祭祀水神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信仰,同时也是一种权力等级的象征。对济水的祭祀,是历代天子之礼,仪式繁缛复杂,猪牛羊三牲祭品必备。多数时候,皇帝选择良辰吉日前往祭祀,亲自参加祭典。皇帝如果抽不开身,便会选出钦差大臣主持祭祀,文武百官三拜九叩,诵读祭文。古代朝廷祭祀济水神时,要向龙池中投送金龙和玉简。玉简铭文各不相同,有的表示感谢,有的诉苦告状,有的邀功请赏,内容丰富多彩。在专门祭祀济水水神的河南济源的济渎庙中,庙中还有两通元代碑刻,记录了元朝皇帝派员到济渎庙投送“龙简”的事情。一是立于元至元七年的“大朝济渎投龙简记”碑,碑中记述了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后,常以“边境未清,蝗旱间作为忧,故夙夜兢兢,深自克责,谓不有大祈禳无以答……投送金龙玉简标记善功……”二为元至大四年所立的“投龙简记”碑,碑中记载皇帝登基之后,中外大和,命“集贤司直奉训大夫臣周应极、洞玄明德法师崇真、万寿宫提举陈日新秉传封香,奉玉符简、黄金龙各二……”据有关文献记载,元代朝廷到济渎庙举行“投龙简”的祭祀仪式就有十多次,充分表现了元代统治者试图通过倡导汉族礼教、加强对水神的祭祀来稳固其统治地位的强烈愿望。
济水崇拜中的儒家文化
古人认为水是有神灵掌控的,因而便以星宿为济水命名,打下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后汉书·天文志》记载“东井南垣之东四星,曰四渎,江、河、淮、济之精也”。这种将“四渎”对应“井宿”之星,反映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提倡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相类和统一的关系,认为人不应该“欺天”,而是应该“畏天命”“知天命”,因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古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天象变化与人间兴衰关联,认为天地万物与人同构,按照人间事为天上星宿命名,认为地上有的事物天上也应该有。将“井宿”中四颗星以四渎之水来命名,正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这种思想观念之下,人们对“水是生命之源”的认知,就是“万物有灵,天人合一”。儒学重视与人与天的相通,达到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的境界。这样的思想,强调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顺从自然规律,人才能得到自然的赐予和恩惠,反之,只会身受其害,破坏了自然只会尝到自然报复的苦果。
济水祭祀文化也多次体现“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济水的祭祀活动体现替皇帝个人或国家祈福为主要目的,借助祭祀报谢上天的眷顾,并借助祥瑞出现以示上天的意旨,显示天意人心的支持,并借此宣扬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