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识理念下的现代诗教学设计以辅英科大教学为例.PDF
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4(2) ,1- 42 1
通識理念下的現代詩教學設計:
以輔英科大教學為例
陳淑滿
(投稿日期:2015/07/ 17 ;修正日期:2016/04/30 ;接受日期:2016/05/ 10)
摘要
本論文透過輔英科大的通識教學,分析技職校院通識課程在教學上的
現況與困境。以開設的「網路與文學」為例,將現代詩的鑑賞與創作,融
入課程之中,將文學情性涵養,感染於學生的生命之中。文中分析技職體
系的偏差教學,影響通識課程的規劃,並造成學生選課態度的輕率與授課
內容的失焦,這是技職通識教育必須正視的問題。筆者在教學設計上,兼
顧人文專業與通識融通的教學概念,並且秉持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的教
學目標,以「網路文學」與「數位詩創作」為課程核心,對於現代詩的創
作歷程,設計了進階式的學習方式。選修的學生普遍對現代詩的認知理解
薄弱,因此在課程的教學策略上,透過學生分組討論、進階式的創作練習
與分享,漸進式的掌握詩的語言與修辭的美感;並以剪貼式的集體創作,
腦力激盪下,完成具創意的現代詩作;最後再運用學生科技資訊的處理能
力,以多媒體的形態,展現出現代詩的新風貌,形成「數位化」的現代
詩。本文重在分享現代詩的教學歷程,以通識的精神將學生帶入文學的世
界,透過學習的反思,不斷地修正教學的內容與形式,冀能營造和諧且充
滿文學氣息的班級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味,並且從知識的啟發中,陶
輔英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位學程講師 (E-mail: ch020@.tw)
2 陳淑滿 通識理念下的現代詩教學設計
塑學生民主、科學與美學素養的公民核心素養能力。
關鍵字:通識教育、技職校院、現代詩教學
壹、前言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中,大學教育已成為普及教育,表面看來學生的學
歷似乎提昇了,但實際上基本能力學養並未相對提昇,這幾乎是現今大學
教學上普遍的困境,尤其對中國語文的課程而言,更是艱難的任務,語文
解讀的能力極其薄弱,更遑論文學鑑賞與創作的層次。然而,將內心的抽
象感受與感動,藉由文字的表達而展現,又是學生們在學習歷程中迫切需
要具備的能力,身為這時代的大學老師,如何啟發學生的心靈與智慧,開
啟文學之窗,這是我們的挑戰。
筆者任教於輔英科大,隸屬於技職體系,被定位為專業技術養成的大
學,學生對文學普遍存在難以跨越的鴻溝,要提昇學習興趣與創力,更需
花一番心思。筆者開設「網路與文學」的通識課程,以本校而言,學生在
人文群的通識選修課程的選擇有限,在選課的取向常是無可奈何,而非興
趣考量,在如此的環境下,通識課程的處境是很艱難的。
筆者深知學生對文學的排斥與畏懼,純高調的心靈鑑賞,自我感覺良
好的陶醉,無法讓學生跟上老師的步調,也難以真正領受文學的奧妙美
感。因此,在教學歷程中,從文字的感受力開始培養,逐步接近文學的美
感,讓學生對美感自我辨別判斷,進而引導他們的創思,訓練文學的筆
觸,在有限的課程中,灌輸學生美感的提昇經驗,這是筆者在教學上秉持
的理念。
選擇現代詩教學,純粹是因為詩的簡約凝練,直接打進心頭的力量是
最強大的,在感受與非感受之間的差異很大,以詩為鑑賞創作的題材,最
能表現美感的衝突性,這是其一。再者,年輕的生命是屬於詩的年紀,寫
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4(2) ,1- 42 3
詩而不懂詩又是一種矛盾,深化他們的感受,提升他們的筆觸,在他們揮
灑青春的光輝中,也能呈現文學的光彩,這是以現代詩作為教學主題的另
一原因。筆者想以創意的教學模式,開啟學生對現代詩的認識,藉以引導
學生嘗試創作現代詩,對文學有新的體驗。
近年,在教育部推動的「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中,明示學校
對於核心能力的養成,有責無旁貸的教育使命:
現代公民,是一個面對 21 世紀風險挑戰而有能力適應的人;這樣的
公民並非獨善其身,還應該能建立與他人良好的互動關係,關注臺灣
及世界重要議題,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以行動關懷社會;而欲培養這
樣的現代公民,在現階段以培育五大素養為重點,包括倫理素養、民
主素養、科學素養、媒體素養、美學素養等,透過高等教育中通識教
育及專業教育的融合貫通,培養學生具有發掘公共性議題並以創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