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接触法在微电机力矩测试中的应用Ξ.PDF
                    
  第 27 卷 第 1 期                          仪  器  仪  表  学  报                                              V o l.  27 N o.  1 
    2006 年 1 月              Ch 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Instrum ent                                Jan.  2006 
                                                                                  
 非接触法在微电机力矩测试中的应用 
                                                                                             1          2          1 
                                                                                      郭占社  吴一辉  孟永钢 
                                                                    1 (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2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春 130033) 
 摘要 为解决温度、振动、摩擦力、空气流动等因素对微电机力矩测试精度影响大的问题, 提出了利用非接触法对微牛 ·米级 
 微电机输出力矩进行测试的测量方法。对 自行研制的测试设备——微力矩测试仪的工作原理及测试精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用 
 所提出的测试方法和设备对电磁式微电机的力矩特性进行了测量, 测试结果表明: 该测试方法测量精度高, 能够满足微牛 · 
 米级微电机力矩特性测试的要求。 
 关键词 非接触法 微电机 输出力矩 测量误差 
 中图分类号           7 文献标识码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代码 460 20 
              TH                 A 
Applica tion  of  Noncon tact M ea surem en t M ethod  to  the  Torque 
M ea surem en t of M icrom otors 
                                                                                1             2                    1 
                                                                                                 
                                                                  Guo  Zhan she    W u  Y ihu i  M eng Yonggang 
                                      1 (S tate K ey  L aboratory of T ribology , T sing hua U niversity ,  B eij ing 100084, Ch ina) 
                                               2  (S tate K ey  L aboratory of A pp lied  Op tics, Chang chun  Institu te  of Op tics, 
                                   F ine M  echanics  and  P hy sics , Ch inese A cad em y of S ciences, Chang chun  130033, Ch ina) 
                                                                                                     
Abstract     A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