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SB.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家长).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ZC.SB.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家长)

四、暴怒发作 儿童在受到挫折或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表现出剧烈的情绪改变,哭闹、喊叫、不服从、,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劝说而终止的行为,俗称发脾气。 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溺爱。 第一次出现时,家长妥协、退让 、逐步强化,最后固定。 2、气质因素,困难型儿童。 表 现: 儿童在受到挫折或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大哭大闹,又喊又叫,发出一些特殊的声音或行为引起家长的关注;坐在地上不起来,躺在地上打滚,撕扯自己衣服,以头撞墙,破坏玩具、物品;劝阻或关注时,变本加厉。久之,导致情绪不良、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措施: 1、正确教育:正确的 “爱”孩子,不迁就、不娇宠。 2、行为治疗:暂时隔离法(“爱的收回法”),发作时将儿童关进隔离室(设置单调,不能与外界联系,安全的空房间)数分钟,直至发作停止后15秒左右停止隔离。 3、有意忽视和有意保护:先忽视,事后再安慰。 五、拔毛发(拔毛癖) 儿童经常冲动性、难以自控地把头发、眉毛、汗毛、胡须、体毛、胸毛或阴毛的行为。 原因: 1、原因不明,可能与一些生活事件,神经紧张有关。 2、情绪改变,各种原因导致的焦虑、抑郁。 措施: 1、去除导致精神紧张的因素。 2、行为治疗:以适宜的行为替代不良行为,如吹口哨、握力器、手保健操等 3、药物:抗焦虑或抗抑郁,地西洋2.5mg, tid;多滤平12.5mg, tid。 4、局部处理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中国优生优育学会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深圳市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龙岗区妇幼保健学会 副主任委员 任路忠 主任医师 内容安排 一、儿童心理健康的现况 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三、家长应该怎么做? 四、几种常见心理行为问题(有时间) 五、现场提问—解答 一、儿童心理健康的现况 1.现况: 疾病谱发生了改变 精神心理疾病发生率增高 社会环境压力增加 儿童是社会人群中的脆弱群体 2.儿童行为问题对社会的影响: 学习和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学校和家庭负担; 青少年品行障碍、违法犯罪等行为等问题危害社会治安,多种反社会行为与心理不健全有关; 这些行为问题往往影响家庭的安定和谐及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校生活,到处求医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 传统儿科、儿保、精神卫生部门开展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服务能力和规模有限,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全国22个省市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率调查结果(%) 北京 合肥 南京 苏州 上海 宁波 11.61 16.00 13.84 11.61 12.25 15.00 哈尔滨 深圳 柳州 昆明 新乡 西安 14.67 14.74 11.73 12.60 12.74 15.71 重庆 成都 济南 长春 沈阳 延边 12.00 14.42 12.12 13.10 13.10 11.10 甘肃 乌鲁木齐 呼和浩特 武汉 天水 6.32 14.45 13.45 13.89 14.60 年龄范围:4~16岁 男童平均13.4%; 女童平均12.5% 符合DSM-Ⅳ诊断者占86.4%。 引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2 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经典的儿童心理发育理论 儿童心理发育有自身的规律,它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一直存在争论。 S. Freud、E.H. Erikson和Piaget等认为情感和认知发育有阶段性,各阶段有质的区别,称之为“阶段理论”。 而B.F.Skinner的行为理论则认为,心理行为发育是经验的积累和逐步改善的过程。 我的观点:儿童心理发育是连续性的,但具有阶段性,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特点。 三种阶段发育理论 年龄阶段 性心理发展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