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二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PDFVIP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二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二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4 年 第44 卷 第12 期: 2697 ~ 2708 SCIENCE CHINA PRESS 论 文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二维P 波速度结构特征 ——文登-阿拉善左旗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 王帅军, 王夫运 , 张建狮, 嘉世旭, 张成科, 赵金仁, 刘宝峰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郑州 450002 * 联系人, E-mail: fuyunwang@ 收稿日期: 2013-11-04; 接受日期: 2014-05-30; 网络版发表日期: 2014-11-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新技术项目(编号: 2001977)和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编号: XH12067Y)资助 摘要 利用超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探测技术, 获得了近东西向横穿华北克拉通 关键词 不同块体的反映地壳-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的不同深度、不同属性地震波震相特征数据. 通过对各 岩石圈 速度结构 个块体内的地震波震相特征对比分析研究, 除识别出地壳内常规的Pg 波、Pci 波、PmP 波和Pn 长观测距 波外, 还清楚的对比出了岩石圈尺度的两组震相PL1 和PL2 波. 经过一维、二维地震走时及波形 不同块体 拟合, 获得了沿剖面长约 1500 km 的不同块体的壳幔二维速度结构与构造特征. 结果表明: 沿 华北克拉通 剖面地壳及岩石圈自东向西加厚趋势的明显, 但各组地震波反、折射界面在各个块体内又显示 出局部变化明显等特征. 结晶基底在各个块体内变化较大, 在华北凹陷盆地内最深达到7.8 km, 在胶东半岛及太行吕梁地块较浅约 2.0 km; 莫霍界面形态整体显示出东浅西深, 在鄂尔多斯块 体内最深达到46 km, 而在华北断陷盆地内显示隆起特征; L1 界面仅在太行山以西区域显示, 深 度约为80 km, 变化较缓. 岩石圈L2 界面东浅西深在75~160 km 范围内变化, 在太行山以西有 一急剧加深趋势, 形成一个陡变带. 20 世纪60 年代出现的板块构造学说, 提出了全 新的挑战和机遇. 球构造运动学理论, 它将地球的外部圈层、地壳和上 研究表明(McKenzie 等, 2005; Zheng 等, 1998, 地幔的上部称为岩石圈. 该圈层厚度为 60~120 km, 2007; Xu, 2001) 中生代以来, 华北克拉通外界条件发 为地球的脆性表层. 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 生了改变, 变得不稳定, 其成分发生了改造、置换, 岩组成. 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约 甚至发生活化, 研究区东西部在中生代发生了改造 100 km 的软流圈(何国琦和韩宝福, 1995). 全球典型 与减薄(邓晋福等, 2006; Xu Y 等, 2004; Zhang, 2005; 的克拉通构造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北美、西澳、 Menzies 等, 2007). 长观测距地震测深剖面技术利用 非洲南部、格陵兰等地. 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岩石圈减 不同地震波激发点-观测点波组追逐和相遇观测系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