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卫生ppt
儿童群体癔病发作(group hysterical attack)往往出现在教室课堂、集体宿舍或医院病房内,主要以抽搐、呼吸过度及晕厥症状多见。 癔病儿童大多天真幼稚、情绪不稳、浮躁、易受暗示等,且多来自文化与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 防治方面,心理治疗配合药物及理疗会取得较好效果。 对流行病例,应将首发患儿隔离开来,减少周围强化刺激因素,及时解除其躯体不适,分散注意力,并稳定情绪。 四、顽固性不良习惯 指有些儿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或精神及躯体不适时出现的某些刻板的、不良的习惯性动作或行为。其表现形式多样,但无特殊精神异常。 1.习惯性抽动: 是指同一组随意肌肉快速、突然、频繁、不自主无目的地抽动。如眨眼、耸肩、抽鼻等,以头面部最为常见。频率随情绪紧张而增加,注意分散时减轻,入睡时消失。 常见的心理因素为突然惊吓或慢性焦虑;常见的躯体因素为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鼻炎及其它急性病。 防治在于消除原因,减缓心理压力,避免过度兴奋活动和紧张疲劳,进行韵律性体操训练。严重者有必要进行行为矫治。 2.吮吸手指finger sucking和咬指甲nail biting : 一般儿童生下数月就有吮指现象,1-2岁时最为频繁,至学龄期时基本消失。咬指甲多发生在4、5岁以后,6岁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 儿童吮指大都是在感到无聊或想睡觉的松弛状态下出现的,而咬指甲则多发生在受紧张性刺激时,这可能是用无意识的动作来掩饰或消缓紧张焦虑的结果。 防治重点在于,不要经常刻意提醒或注意其动作,也没必要加以训斥,应想办法分散其注意力,消除紧张性因素,经常让儿童手里做些其他事情也有利于减轻症状。 3.功能性遗尿functional enuresis: 是指儿童5岁以后反复发生、不适宜不自主的排尿,而又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因。 本症在儿童中发病率约3~6%左右,男孩多见,有些可持续至成年期。 防治措施为:了解原因,给予相应的治疗;消除紧张因素,掌握并训练排尿规律,给予支持和指导,而不应训斥或羞辱;还可辅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 4.口吃stuttering: 俗称结巴,较常见于2-5岁儿童,表现为言语节律异常的语言障碍。此症多见于男孩。口吃若持续至10岁以后,多转为永久性口吃。 发生口吃有多种原因,如突然惊恐、心理压力、模仿、歧视、强制性改变主利手(左撇子)等。 口吃的矫治,主要在于消除环境不良因素,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树立自信心,不讥笑不训斥,并培养从容不迫的发言习惯。严重者可进行语言矫治训练。 五、儿童多动综合征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是指非智力因素引起、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行为、容易分心以及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男多于女,起病于学龄前后,患病率约3%~5%。 病因复杂,常为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有的专家认为可能与遗传、脑损伤、铅中毒和心理社会等因素有关。 ADHD科学证据 ADHD是多重神经生物性可能病因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疾病 ADHD是大脑内神经化学失衡(多巴胺及正肾上腺素) ADHD具遗传性 ADHD 追踪结果 30% 儿童接受特殊教育 30% 留级 25% 青少年被学校开除 35% 退学 26% 被逮捕 55% 未接受治疗的成人变成物质滥用者 (吸毒;抽烟;酗酒) 从事其它高风险行为拥有较多性伴侣 防治的关键在于提高家长和教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并对其给予应有的重视 ADHD的干预需要家庭、学校以及专业机构三方面结合进行,重点放在行为指导和行为治疗 向父母、老师、及学校提供ADHD 的理论知识。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2010-9 内容要求 掌握心理卫生的概念及心理健康的“标准” 掌握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了解儿童行为指导及青春期咨询 第一节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概述 一、心理卫生的概念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是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科学。它包括一切旨在改善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 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心理上的健康状态 从维护心理健康的目标出发,为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而采取的各种原则 二、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 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适宜的情绪、较好的反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为成年期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矫治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和障碍。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家庭、学校或托幼机构以及社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