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原则
第四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下);内容提要;二、主体性原则;二、主体性原则;二、主体性原则;三、积极性原则;三、积极性原则;四、全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家长通讯咨询案例; 可是,等孩子长大上学,他的表现却是那样令我失望。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成绩逐年下降了,数学竟然不及格了。孩子的心变得越来越野了,每天不到我和他母亲逼他,绝不会自己去做作业,而且即使做了,也是应付,搪塞,望着他作业本上的那些“X”,我真是恨铁不成钢啊!我哄他,骂他,打他都用过了,可最终仅仅是引起孩子对我的疏远和冷漠。;
我是孩子的父亲,我爱孩子,也多么希望孩子爱我呀!可我怎能忍心看着孩子这般没出息,这般无能呢?
我已经无计可施了,孩子的顽劣已经使我痛苦不堪。我的孩子还能变好吗?我该怎么办?咨询员同志,请您给我出点主意吧!
一位苦恼的父亲
刘明;刘明同志:
您的来信我已看过,可以看出您是一位深爱孩子的父亲。对您的苦恼,我深表理解。对此,我想谈以下几点看法供您参考。
您的孩子很顽皮,也很聪明,要求被别人尊重的欲望也一定很强。
要培养孩子,必须了解孩子发展的需要,提供发展的条件,并加以引导。对于儿童来说,管教本身便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管教的渊源或许可以追溯到封建的三纲五常,其实质是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与愿望,固定孩子的发展的模式(主体性原则),而不考虑孩子的特点。; 现在的孩子成熟早,发育快,一个个独立的欲望很强,但思考的能力却比较弱(针对性原则)。因而,管教造成的是一味盲目的的抵抗,是对家庭的疏远和所谓“心越来越野”。孩子往往通过玩,甚至无聊的耗时间,寻找一种对强制的解脱。
孩子是富有个性的人,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孩子的热情,孩子的主动,孩子的探索。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平等,以及类似朋友的交流。; 比如,晚上叫孩子做作业,学习这件平常的事吧。
‘XX,你该学习了!”这种要求往往是一种命令。命令的结果,,不仅家长把命令孩子作为了一种负担或任务,而且孩子的学习也成了为父母而完成的任务。为父母而完成任务,自然很容易成为一种应付,一种搪塞。
但如果说:”XX,你今晚有什么打算吗?“一种商量的口吻,那么孩子就往往乐于接受,(主体性原则)并且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学校的任务。; “管教”孩子的父母,常常是看不起孩子的,认为孩子对学习任务没有责任心,而需要他们为孩子记住,而断下命令。其实,学习作为孩子生活中的中主要活动,学习的任务不可能记不住,只是如果家长常常“‘操劳”,替孩子记住,下命令,那么孩子便会习以为常适应家长的命令,而削弱自己的责任心。
责任心对孩子是重要的,对还孩子使用商量的口吻进行引导,平等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不仅能够满足孩子“独立”的欲望,而且使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使得孩子的自己的时间,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得好好想一想,学会自己成熟地主宰自己地生活。; 管教型的家长总是提出学习的要求而忽视造成学习的气氛。事实上,如果孩子有几个喜欢学习的伙伴,如果孩子的生活感兴趣,如果家长能够经常抽空与孩子谈谈伙伴,谈谈学校的生活,谈谈班集体,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主体性原则)。感觉到被人所注意,往往能激起人的积极性,激起人的内在动力,对孩子更是如此。
应该意识到,孩子毕竟是孩子,应该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主体性原则),允许孩子犯错误,对孩子应该有足够的耐心。
; 管教型的家长常常并非如此,对于孩子的错误,他们信奉的是惩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惩罚不可能带来孩子的行为的根本变化,只能带来表面的变化而引起较大的副作用,因而惩罚的教育方式是被动的,消极的。对孩子的真正培养应该是关注孩子的行为始终,发现孩子的优点与积极方面,及时,真诚地予以表扬,并帮助孩子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学会主动借鉴他人,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一样是丰富而复杂的。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培养孩子,而不是用自己的模式去管教孩子(针对性原则)。; 所以,刘明同志,对您的孩子,您不必失望,您的孩子并不是怎样的坏孩子,您的孩子依然是机灵的,可爱的,只是您太过分地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特点,忽视了孩子许多美好的,可爱的地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