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货币政策1
货币政策 教学安排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中间指标和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效应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 ★ 广义上说,货币政策包括政府、中央银行等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 ★ 狭义上说,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总和。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一国货币当局采取调节货币和信用的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 按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力和影响速度,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共同构成中央银行的目标体系。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基本上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 图表 西方七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化一览表(二战以后) 1、稳定物价 (币值稳定) 通常是指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波动。这是央行最早的目标,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 根据主要国家的经验,一般认为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4%的以内是稳定的,就算达到了货币政策目标。 2、充分就业 狭义的充分就业指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的工作,即经济生活中消除了非自愿失业. 广义的充分就业指一国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 形成于30年代大危机时期。 3、经济增长 含义有二:一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即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一是指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增长。 一般用前者代表。该目标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与地位,把经济增长列为追求目标。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目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国际收支平衡应是一种动态平衡。在若干年时间内,如3—5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项目变动接近平衡就大致可以。 处理政策目标间冲突的方式: ①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协调; ②侧重于权衡选择,视需要突出重点.各国的首要目标通常是稳定物价。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主要观点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中介目标: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选择的具有过渡性的金融变量,作为控制和调节的对象。 操作目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所直接影响的变量,会随工具变量的改变而迅速变动。 (一)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 1、可测性 央行选择的金融变量必须具备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央行能迅速准确的获得有关变量指标的资料数据,易于定量分析和理解,能及时反映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具有高度灵敏性。 (一)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 2、可控性 指央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准确及时有效的对金融变量指标进行控制和调节,能准确的控制该变量的变动状况和变动趋势。 (一)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 3、相关性 中间变量要与最终目标的实现有因果关系或函数关系,中间变量的变动对最终目标起到显著、重大的影响和牵制作用。央行通过对中介目标的控制,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常用的货币政策中间指标 (1)长期利率(中期指标)和 短期利率(近期指标) (2)货币供应量(中期指标)和准备金(近期指标) 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类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经常运用的、能对整体经济运行发生影响的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只起到加强或改进货币政策对特殊领域作用的工具;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指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1、内容 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 规定计提基础 2、作用机理 央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引起超额准备金发生变动,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3、特点 较强的告示效应,货币政策的指示器。 较强的强制性效应,一经颁布必须执行。 效果显著,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剧烈。 4、局限性 缺乏灵活性,不能作为日常的调节工具。 影响巨大,不能轻易采用。 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一致,效果不易掌握。 3.我国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方法 (二)再贴现政策 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