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2014年第一章01.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舆论学2014年第一章01

第一章 认识舆论 第一节 初识舆论学 一、什么是舆论学? “舆”字意为车厢,泛指车,后来又指轿子。 “舆人”即制造车辆的人、抬轿子的人,都是 下等人干的事。 “舆人”的议论成为“舆人之论”,“舆论”就 是“舆人之论” 缩写。 舆人之论含义:指的主要是下层百姓的议论。 这种舆论代表的是被统治阶层的意见,并没有将 统治阶层包括进去。 早于舆论又和舆论相近的词是“舆诵”,意为 众人的议论。据《词源》记载,舆论一词在我国 史籍中出现较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志》和《梁 书》,它当时泛指众人的看法,如下: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曹魏谏臣王朗 在上书文帝的一则奏疏中写道:   往者闻权有遣子之言而未至。今六军戒严,臣恐舆 人未畅圣旨,当谓国家愠于登之逋留,是以为兴师。设 师行而登乃至,则为所动者之大,所致者至细,犹未足 以为庆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被舆论之末畅也,并怀 伊邑。臣以为宜敕别征诸将,各奉禁令,以慎守所部。 英语舆论: public opinion. 中西方舆论概念产生有所差别:中国的舆论 概念形成是一种语言的延伸、转化过程,西方舆 论概念形成是一种政治理念的深化过程。 虽有不同,但舆论总归是人们对一些事件的 言论或议论,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舆论理解 为:公众对某一事件所表达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舆论学内涵:是研究舆论特征、结构、形成、 功能、控制和应用方法的学科。 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专著。 1899年,法国社会学家埃尔·德·塔尔德写出的 《社会舆论与公众》一书,成为人类社会科学史 上第一部关于舆论研究的专门书籍。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出 版的《舆论学》,较为完整地揭示了舆论规律, 并总结了舆论法则支配新闻报道的大量实际经 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本具有学说体系的舆论 学著作。 我国对舆论进行专门研究的首属梁启超 , 代表文章《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 1988年刘建明写的《基础舆论学》和杨张 乔写的《声张自我的艺术》,两书较早地对舆论 现象作出系统的探索。    马克思曾有过“驴子”与“麻袋”的比喻,他认 为报刊和舆论的关系是:报刊代表舆论,反映舆 论。     工具说:把新闻业看作社会舆论的工具。 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新闻媒介是舆论传播的载体和放大器。    2.新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和依据。     3.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4.新闻可以引导舆论。 一是通过信息流; 二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发表意见。 第一章 认识舆论 第二章 解析舆论——舆论的三要素 第三章 舆论传播的形态与两个基本属性 第四章 舆论的类型及其性质 第五章 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与 角色发挥 第六章 舆论的形成(状态标示) 第七章 新闻舆论监督 第八章 舆论的引导与控制(网络) 第九章 舆论的畸变形态——谣言 第十章 舆论测量 第十一章 现代舆论测量的特点与功能 第十二章 舆论测量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课题的确定原理与概念的操作化 第十四章 问卷设计 第十五章 调查实施与调查报告的撰写 共分为三个部分: 原理、 方法、 应用 三、学习舆论学的意义 1. 能使我们正确地引导舆论,实行舆论监督。 2. 通过建立舆论调查体系了解民情、民意,从而制 定符合人们需要的方针、政策。 3. 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4. 弘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反映人民心声,充分体现 受众的新闻自由权。 第二节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