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导论讲
“兼相爱”、“交相利”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陵,则语之兼爱、非攻。”(《墨子·鲁问》) 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墨子讲“兼爱”,是“爱无差等”之爱,即不分等级、不别亲疏地爱天下人;而儒家之爱是在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前提下,有差等、有区别的爱。 墨子的爱的学说比儒家更彻底、更富于理想性,因而也更脱离中国农业宗法社会的实际。但是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思想,仍然有它不朽的价值。 墨家的价值观实质上并不在追求功利,而在于用“兼爱”去调整功利。他并不反对公利,也不追求私利,而是追逐公利,反对私利要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反对“亏子而自利”、“亏父而自利”、“亏兄而自利”;反对“贪民之财”和“夺民之用”。因而要求人们在利与欲的冲突面前,放弃私利私欲,选择公利、公欲。 “交相利” 2、“尚贤”、“尚同”的社会理想 “尚贤”即打破贵贱界限,从各个阶层中选拨德才兼备的贤人,委以重用。“尚同”即希望人们的意愿逐层统一于推举出来的首领。最终达到“天下之百姓,皆尚同于天子”(《尚同·上》)。但最根本的在于“尚贤”。 墨子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下的用人路线。他提出“尚贤”学说,希望推行贤人政治。 (4)《易传》与阴阳观念 《易传》大体是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一些儒家学者解释和阐发《易经》的作品汇集。有七种十篇。 《易传》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学说,但在理论上始终没有突破循环论的局限。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理论化 一、学派分立、“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社会转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反映在精神文化方面,有以下特点。 1、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殷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 但是,随着王室权利的削弱,公室的衰微,“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了,兴办私学的局面开始出现。 孔子“弟子三千”,孟子“从者数百人”。 私学的兴盛,加速了文化下移的进程,直接促进了士阶层的异军突起和“百家争鸣”的文化鼎盛局面的形成。 2、士阶层的迅速发展。 士原本是西周和春秋中期以前分封制中的一个等级,他们没有丰厚的家产,但却受过良好的“六艺”教育,具备一定的治理家政和军事征战的能力,因此,他们往往在王室、诸侯国中充当武士或家臣,辅助理政或管理民务。 春秋中期以后,士开始作为一个独立阶层出现。 养士用士的有两类人:国君、权臣。 3、百家争鸣 春秋晚期孔子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到战国时代学派逐渐增多,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九流十家”的说法出自《汉书·艺文志》 十家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其中最重要的学派当是儒、墨、道、法诸家。 4、百家争鸣的文化意义 (1)百家争鸣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变革活动在思想理论上的强烈反映。 (2)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一文化格局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作为一种成熟的观念形态,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已经形成,而且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多元的复合物,而不是一元的简单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动力接连不断、哲学慧根日益萌发的精神源泉。 二、孔子与儒家 1、孔子与“仁”“礼”“中庸” 孔子(前515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中庸。 孔子非常重视“礼”。孔子虽然强调礼乐教化,但是他认为礼乐的根本在于仁德的修养。 方法论上,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中”的思想,提出了“中庸”的实践理性辩证原则。 2、孟子、荀子 战国时期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为重要。 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并且把它发展成为“仁政”学说。在天命观上,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观点,但是赋予天以道德属性。主张性善论。 荀子则继承了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面,强调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主张性恶论,强调对人的天性进行教化改造的重要性。 三、老子与道家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末期楚国若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具体生卒年代不详,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五千言的《道德经》,即《老子》。 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1)道 老子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根本原则,提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道”,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道”不仅生成天地万物,而且决定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发展。 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老子的“道”是针对“天”而言的。他不信“天”,于是提出一个“道”来作为宇宙万物“所以如此”的原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教师言表风纪要求课件.ppt
-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课件.ppt
- 教师职业形象与道德规范(礼仪)课件.ppt
- 教师礼仪合适课件.ppt
- 教师职业理想与师德修养课件.ppt
- 教师语言魅力课件.ppt
- 教师语言艺术课件.ppt
- 教师资格-杨永坚-面试课程[前言]课件.ppt
- 教师自我形象与塑造与管理-职业礼仪.ppt
- 教师课堂教学礼仪课件.ppt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