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docVIP

观鸟––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观鸟––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doc

观鸟––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广东教育学院 廖晓东 2007年元月) 中国的观鸟活动有点象霍金描绘宇宙起源时所说的水中小泡,静静地休眠在鸟类学研究方法体系中几十年。到了改革开放后期,它悄然膨胀,逸出鸟类学专业研究领域,迅速成长为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富有生命力的奇葩。 十年前,花钱购置高档望远镜,忍受千百里旅途的劳顿,只为看上一眼野外的小鸟,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们看来,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当你在街头举起望远镜观看树上的小鸟,身边立刻会聚拢围观的人群,“看鸟?鸟有什么好看的!”,“吃饱了撑的!”,种种质疑令人难堪。 如今,社会似乎变得“宽容”了起来,“观鸟”一词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多种媒体频频出现,以中文简体“观鸟”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四十多万条相关的条目,与几年前的寥寥数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人们不禁要问:观鸟活动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如痴如醉的观鸟人是个怎样的群体?中国民间观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今天又是怎样? 观鸟活动的历史渊源 观鸟活动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生物分类系统建立初期。早在林耐时代(瑞典科学家,生物分类双名法创始人,1707-1778),西方的传教士、学者和贵族们出自对宗教的虔诚,以极大的热情探索自然,将自然界生物分门别类。虽然当时受“创世论”的影响,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证明上帝创世的智慧,但这种以追寻客观世界存在与发展规律为目的的观察研究,包含有科学思想的萌芽。随着达尔文(1809-1882)进化论的确立,生物分类学转向建立自然分类系统。鸟类观察作为研究方法之一,一直伴随着分类系统的构建过程,而鸟类自然分类系统的建成又为观鸟活动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丰富的内涵。 现代观鸟特指利用望远镜等仪器设备,在自然状态下对野生鸟类及其生存环境进行观察和纪录。内容包括观察鸟类的形态、鸣叫等特征,并据此辨认鸟的种类,观察鸟类的取食、栖息、繁殖、迁徙等行为,了解鸟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以及一定区域内鸟类种群的动态变化等等。现代观鸟活动建立在科学知识体系和现代环境保护理念之上,它的魅力在于能满足人们探索和审美的心理需求,是一种追求博学的时尚。在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野外观察工具的更新,观鸟在民间得到长足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大众喜爱的求知、审美、健体、休闲的高雅娱乐活动。 在近代中国,观鸟只是作为鸟类学专业研究的一种技术手段存在,局限于鸟类野外考察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受经济落后、科学普及程度低等方面的制约,加上民间盛行笼养野生鸟类传统的强势影响,观鸟活动一直未能在中国民间得到发展。 中国民间观鸟从对环境恶化的忧思中崛起 ? 中国大陆民间观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0年前。当时中国经济开始高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更为可怕的是整个社会对保护野生动物态度冷漠,环境保护意识极为淡薄。1996-1999年,世界鸟盟(Birdlife)发起世界野生鸟类统计活动,号召全球观鸟爱好者在每年10月进行户外观鸟统计,募捐所得的款项用于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国外参加此项活动的主要是民间观鸟爱好者,其中西班牙参加此项活动人数最多,达40000人。北京、广州、昆明等地的鸟类学专业人士也组织了少量民间人士参加此项活动,人数最多时只有174人,相比之下台湾地区参加此项活动的民众最多竟达24383人。 1998年早春,受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邀请,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高育仁先生第二次率中国鸟类学会代表队参加香港观鸟大赛,在边境过关时听到港方海关人员讲述了“罗湖口岸枪击鸟类事件”。半个月前的一个中午,正当深圳与香港之间罗湖过境口岸一片繁忙的时刻,口岸的大陆一边有人打鸟取乐,枪响之处,小鸟应声落地,羽毛随风飘零。见此情景,对面香港海关人员和过关的旅客们一齐涌了出来,大声抗议 “不许打鸟!”,有香港旅客把当时的情景拍摄了下来,连续几天在香港各电视台播放,“大陆鸟儿都要逃港了”香港岛一片哗然。回想起大陆的山头、林间到处是捕鸟网具,各种野生动物陈尸野味市场,个别地方正大张旗鼓地举办以野生鸟类为食的野味节…… 高育仁先生痛心疾首 “必须立刻唤起民众,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否则几十年后我们将无鸟可以研究!”。可以说中国民间观鸟活动是从对环境恶化的忧思中崛起,一开始就担起环境教育的重负。 在部分鸟类学专业人士和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香港观鸟会等团体的热心帮助下,先是广州和北京南北两地民间观鸟者会师香港观鸟大赛,共谋推动全国民间观鸟大计,后有深圳等城市每年组织民间人士赴港参赛直到今日。参赛队员中间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推动中国民间观鸟活动的骨干分子,他们把西方现代观鸟的理念引入中国大陆,积极组织民间观鸟活动,期望通过观鸟、赏鸟,提倡爱鸟、护鸟,逐步改变人们捕杀、笼养野生鸟类的旧习,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 十年砺志,

文档评论(0)

tangzhao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