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生平介绍.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陶行知的生平介绍

  晓庄师范只办了三年时间,但成绩卓著,在这三年中,从南京中央门外到长江边上的燕子矶直径15华里的范围内,都成了陶办教育的学校,先后办起了:五所中心幼稚院,八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学,一所师范,两所学院(和平学院――师范院;幼稚师范院)。此外,还在学区内办了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木工厂、晓庄学院、晓庄剧社、晓庄科学馆、晓庄农场、联村自卫团、改造了五所茶园,建立了消防队、禁赌会等社会性事业。晓庄学区基本扫除了文盲,成了一个学习社会和教育社会,确实做到了“改造一个乡村”的要求。   在这三年中,陶行知总结了他的教育经验,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基本原理的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来晓庄参观后说:晓庄的教育代表着世界教育的未来。   1931年春(40岁),陶行知从日本回国,隐居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仓库,为商务印书馆翻译外文。回国不久,他即被《中华教育界》杂志就“中国教育出路”一题约写了专论(1931.7)。   陶行知经过一个多月的苦苦思索,以何日平的笔名,写出了长达二、三万字的题为《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的论文。在这里,陶将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联系起来。认为两者各自有三条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出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出路是“少生小孩子”,这一出路也是中国教育的最根本之出路,所以中国现代教育者的最大责任是“教人少生小孩子”。中华民族第二条出路是“创造富的社会”。所以中国教育的第二条出路是“教人创造富的社会,不创造富的个人”。中华民族的第三条出路在政治经济上的平等互助精神,所以中国教育的第三条出路是“教人建设平等互助的世界”。 * * 丽水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虞伟庚 联系电话:2299578(办) E-mail:yuweigeng@126.com 平凡的神圣——陶行知 一、四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二、艰难的求学之路 三、勇探教育改革新路 四、永不过时的“行知精神” 1946年1月 一、四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要认识陶行知,首先要记住我们中国教育史上的四个重要历史时刻:   1891年10月18日(农历9月16日),陶行知诞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乳名和尚,学名文濬。 黄潭源村   1946年7月25日12时30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陶行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的朋友家去世。   陶行知的去世,“自动节省了特别枪管中一颗罪恶的子弹,自动勾销了黑名单上位居第三名的名字(李公仆7月11日被杀,闻一多7月15日遇害,在昆明),却增添了印刷工人的许多劳作,韫湿了许多忧心国事者的手帕。” (章开源《平凡的神圣--陶行知》)   1951年5月,因批判电影《武训传》开始全面批判陶行知,全盘否定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使得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失却一个适应国情因而极富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来源,从而导致照搬苏联教育模式的流行”“又为旧教育传统的沿袭创造了条件。”“而且在社会上开启了轻视教育的先声”   从此,陶行知的名誉得到恢复。   1985年,胡乔木同志代表党中央再一次宣布“陶先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   学陶师陶活动进一步在全国各地兴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国陶行知基金会于85年9月5日成立。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于1986年3月20日成立。   我们丽水学院是研究陶行知较早的一个学校。学生陶研会成立于85年4月22日,目前已形成了较浓厚的学陶师陶研陶氛围。 二、艰难的求学之路   陶行知出生后,家境渐入清贫,以致其父送子就读都有困难。6岁时,因资质聪颖为本村塾师方庶咸秀才所欣赏,免费代为开蒙。   8岁时随父重返休宁。复因聪明善悟,得入当地地主吴尔宽私塾伴读。   13岁时,父亲染上不良嗜好,吸食鸦片,体力渐衰,重返黄潭源村。陶行知辍学参加劳动之余,利用空闲读书自学。 少年时期的陶行知   因其母在歙县城内小北街耶稣堂(基督教内地会)附设的崇一学堂内帮佣。陶行知经常去看望母亲,校长唐进贤(英国传教士)喜其勤劳聪明,准予其免费入学就读。这时是1906年,陶行知已15岁。   崇一学堂只有一间课室,规模很小,但却开设有国文、数学、理化、英文、医学常识等课程,堪称徽州当时传播新式教育的先进之一了。   陶行知有幸从私塾跨入学堂,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接受新式教育洗礼的学生。有人回忆,陶行知在校有两项爱好,一是喜爱运动,擅长跳高,二是喜爱唐诗,抄吟不辍。   1908年春,17岁的陶行知从崇一学堂结业后,前赴杭州投考广济医学堂。   为了支持儿子的学业,父母竭力张罗,到处借资。父亲甚至“断然戒了自己的嗜好”,以致造成“最后终因年高体弱而倒下去”。每当念及此处,陶行知总是难忘这种养育深情。出发那天,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