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猎奇到常态华语同性恋电影
从猎奇到常态华语同性恋电影 【作者简介】
电影《洞》剧照所谓“同性恋电影”,是指包含同性恋角色、以同性恋为主要情节,并且以积极的、有作为的方式来处理同性恋主题的影片。华语同性恋电影,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而逐步成形的。自从20世纪90年代华语同性恋电影“出柜”以来就大行其道,逐渐从小制作登上大雅之堂,甚至有专门为同志电影而举办的电影节。华语同性恋电影中的酷儿形象,从以往的压抑迷茫转向坚持真我,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吸引人们的关注。
一、叙事策略:从现实伦理
到以爱动人(一)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同性
情谊
纵观我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电影创作,同性恋华语电影微乎其微,多是对于暧昧的同性情谊的观照,即使是少数涉及同性恋题材的影片对同性恋的表现也是拘谨或者变形的。
早在1934年,孙瑜导演的《大陆》就暗含了同性恋亚文本,其中大量关于男性健美形体的镜头以及女孩亲吻、拥抱的场景都带有同性导向的暗示。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50年代后的“十七年”电影、文革电影、80年代电影等特殊阶段,《战火中的青春》、《舞台姐妹》、《大阅兵》这些影片都忽略了性别差异,更多地表现政治意图和“纯洁”的同性情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阶段同性恋题材电影的失语呢?
考察中国历史会发现,从商代的“比顽童”到魏晋的“狎昵娈童”再到清代的“私寓”制度,“男风”从来没有间断。对于同性恋的称谓也非常丰富,如龙阳、断袖、分桃等。可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却从道德和法律上对同性恋进行
制约,使同性恋题材在电影领域处于失语状态。
(二)20世纪90年代的人性探讨
20世纪90年代,华语电影在“同性恋”题材上有了质的突破。不管是同性恋的非刑事化还是港台的电影分级制,都为华语同性恋电影的“春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这类影片逐渐被大众接纳,一度成为电影节上的热门,柏林影展甚至在1998年第一次增设“最佳同性恋影片”银熊奖:《喜宴》获得1993年柏林影展金熊奖、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奖项;《爱情万岁》获得1994年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奖项;《东宫西宫》获1996年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春光乍泄》获得1997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愈快乐愈堕落》摘得1998年柏林影展首个“最佳同性恋影片”银熊奖。这些在国际、国内获奖的同性恋电影足以说明“同性恋”题材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这一时期,华语同性恋电影开始观照这一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但仍然没有直接为同性恋群体叙事,而是将同性恋视为用来探讨人性、民族、文化的载体,将同性恋情节隐匿在家庭伦理、时代命运、自我抗争等题材背后,表达导演个人抗争、追求人性自由等超越“同性恋”的更广阔意义上的主题,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影片以“同性恋”为噱头博取关注。
《喜宴》是李安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导演借由同性恋话题、以轻喜剧的形式引发东西方文化的博弈,企图寻找一种跨文化背景下爱情和伦理的调和。影片中父亲的妥协以及赢得胜利的高伟同和同性爱人赛门,象征着中国传统伦理观的瓦解,对个人追求自由、幸福的礼赞。该片虽然以同性恋为表现对象,但根本上还是表现了导演“突破传统、实现个体价值和人性自由”的主题。
这一时期的华语同性恋电影仅仅将同性恋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进行表达,同性爱在电影中并未得到正面、真实的展现,反而是利用同性恋来反映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比如张元的《东宫西宫》、蔡明亮的《洞》等。
奇到常态的华语同性恋电影(三)2000年以来的纯爱路线
自从2001年荷兰成为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开始,到2014年4月已经有29个国家承认同性婚姻与民事结合。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同性恋越来越能被人们所接受。而社会环境的宽松、商业利润的驱使,使得华语同性恋电影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005年底李安的《断背山》席卷全球。影片讲述了1963年至1981年的美国怀俄明州,两个男人之间情爱与性爱的复杂关系。该片在威尼斯电影节夺得金狮奖,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断背山》不仅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还在社会上掀起了对同性之爱的大讨论。在华人文化圈,“断背”一度成为同性之爱的代称。相比于将《断背山》定位成一部同性恋电影,李安更强调这样一种普世价值观:“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断背山》虽然以爱情悲剧收尾,但是这一段伤感却美好的同性爱情无疑感动了万千观众。
这种反映同性恋者感情和生活的影片正在逐渐增多,这种电影普遍展现了同性恋人“正面”的、现实主义的形象,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譬如关锦鹏的《蓝宇》、陈正道的《盛夏光年》、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