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长征.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国人眼中的长征

* * 长征在中国人看来是伟大的创举,我们为长征的胜利而骄傲,然而在外国人眼中长征又是什麽样子的呢?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他(她)们为长征做出了很多贡献,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加入长征的呢?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王亚丽 指导教师 沈艳丽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中,李德是一个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的名字。他有着共产国际的“耀眼”背景,曾经以自己在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的特殊地位执掌红军“帅印”,参与“导演”长征,并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工作、生活长达7年之久。   李德,德国名为奥托?布劳恩。他取名为李德,意为“姓李的德国人”。红军大学当教员的李德,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坚决抵制分裂,支持中共的正确领导。1935年10月19日,李德随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成为走完长征全程的西方人之一。 李德认为长征精神不仅锻炼了红军,还塑造了一代新人,保证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发展,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前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士悌:长征中的朝鲜籍红军   毕士悌,原名金勋,后改名杨林 。1925年,他考取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被调赴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毕士悌随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5年2月,担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1935年4月底,在红军准备抢渡金沙江时,毕士悌率军委干部团完成了奇袭占领皎平渡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保障了整个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在夺取通安镇的战斗中,干部团以牺牲4人、伤8人的代价,消灭了数百敌人,仅俘虏的就有600余人,其中还有一个团长,在这场战斗中,毕士悌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5年9月,毕士悌随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参谋长,之后便率领部队参与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2月22日,毕士悌在红军离开陕北东征战斗中牺牲,年仅38岁。 可能有人说毕士悌真傻,你又不是中国人为什麽一定要为中国人拼命呢?但是我想他一定是敬佩中国人,他认为中国长征是伟大的,中国人是伟大的,他甘心为这样的中国人拼命!“长征是真正革命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气概的卓越范例。” 可能这就是毕士悌眼中的长征。 在此我们也要向毕士悌致敬,我们也未能有你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年)美国新闻记者、作家 。 埃德加·斯诺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而奋斗了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了抒发对这样的感想:“我热爱中国。但是……我不愿作为一个病人到中国去,我不愿给中国增添累赘。”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向外国人介绍长征的“第一人”。1936年6月,当中国工农红军完成25000里长征、抵达陕甘宁边区不久,斯诺即以《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冒着重重风险,辗转到达陕北根据地,对毛泽东同志进行了采访。毛泽东向他详细介绍了红军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斯诺听后对红军长征十分钦佩,并据此写了那本记录长征的名著《西行漫记》。他把这本著作英文原版的书名定为《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在书中斯诺高度评价了长征的作用、意义及红军的乐观精神并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 。 埃德加·斯诺 认为“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忠于马克思主义,所以取得这样的胜利,其原因之一就是在于这种坚忍不拔的决心”。“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仅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决不承认失败”。 李爱德是一位对中国有着浓厚兴趣的英国历史博士 在通过实地走访长征路后,李爱德用自己的真实感受,纠正国外一些舆论对中国的偏见,驳斥了那些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歪曲。除了这些因素,纠正国外一些舆论对中国的偏见,也是促使李爱德研究长征的原因。据他介绍,国外有一些质疑长征的言论,认为长征其实并不伟大,只是毛泽东为了宣传而编造出来的一个谎言。在通过实地走访长征路后,李爱德用自己的真实感受,驳斥了那些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谬论。 “我必须要深入了解长征背后的那一个个感人故事……长征那么艰苦,当年那些普通战士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参加红军的,他们为什么闹革命还坚持到最后,这些都是我想要了解的”。李爱德说。 德国友人王安娜于1936年2月来到中国,投入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她在《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一书中,王安娜写到:“长征是艰苦的冒险,长征是人类的勇气与怯懦、胜利与失败的搏斗。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这一行动要战胜敌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需有坚定不移的勇敢精神”;“毫无疑问,长征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